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立秋养生 >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时间:2017-12-12 20:1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立秋,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在节气意义上,立秋标志着秋之气到来,但在人体感知气温变化上则不明显,确切地说此时的气候特点依旧呈现为湿热高温。

立秋节气,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节气,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尚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此时正当中伏,伏者,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面上蒸,特别浓厚,这便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得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

---《圆运动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

立秋前后,属太阴湿土司时,甲午年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前,即723日至923日),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也是太阴湿土,再加上年运是土运太过,四之气是三个土,垚发音是“姚”。所以立秋这一重要节气前后,气候依旧会显现为湿气太过,天气闷热。

立秋节气在养生方面意义重大,因其是季节的更替,在秋季节气到来之际,如果我们能做到既顺应天地气机的交替(秋之气来了,此后天地气机将进入收敛、潜降的模式),又处理好六气变化对人体的客观影响(三土为垚,湿气太过,湿热交蒸),那对我们顺利进入下一个季节,在秋三月收获能量将大有益处。

所以,立秋节气养生要做好三件事:护阳、敛阳、清暑利湿。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一,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坚持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二,敛阳暑湿退

“湿”不见得都要祛,为什么?对于“湿”和“气”,名医彭子益有独到见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湿”,“火”归“土”下,则可化“气”。大家想想,夏天相对潮湿,秋天自然变干燥,并未使用祛湿剂,时至秋天,“火(阳气)”回归“土”下,自然就不湿了!

因此,顺应立秋节气,天地气机的变化,做好敛阳的工作,可使暑湿自解,事半功倍。那么哪些方法帮助敛阳呢?

1,酸甘养阴之法。

乌梅固本汤,此方能建中气、收相火、敛浮阳,因此,中气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阳气不收时喝最为合适。不分春夏秋冬,相火外浮,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痘痘、口腔溃疡、鼻衄、耳鸣、咽痛等等;阳气不收,会出现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凡出现此类症状,且符合其病机,都可服用此方。

(乌梅固本汤: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乌梅白糖汤: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柠檬3~5片,红糖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微苦、微酸、微甜,养阴清热,而且,药性温和,有养脾和胃的作用。

秋天"吃白食" 中医认为五臓中的肺对应白色,所以秋季吃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润肺"的效果。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萝卜可潜阳,有很好的理气下气的作用,用白萝卜皮贴敷两侧的太阳穴,可以起到缓解偏头痛的作用。这一招便是很好地敛浮阳、降相火的体现(偏头痛多由少阳浮火为患)。具体方法:将鲜白萝卜洗净取下皮,切成酒杯口大小片状,敷贴在两边太阳穴的痛处,并用胶布固牢,每次贴20分钟,次数可根据疼痛情况而定。晚上吃萝卜,能助阳气敛降。

2,疏通胆经之法。

立秋和处暑节气所应经络脏腑为足少阳胆经。常按摩阳陵泉,利于疏通胆经,用食指按住这个穴位,像拨琴弦一样,此处有一根筋,反复拨动几次,就开始有麻的感觉,一旦麻感到脚面,这条胆经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足少阳胆经是敛降一身阳气的转轮,阳明不降,蕴热头面、上焦,祸患贻久,阳陵泉对于敛阳胆经相火非常有效,可于每晚睡觉前泡脚或按摩。

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三,清暑利湿法常备

在照顾到天地气机变化,注意护阳、敛阳的同时,我们还必需明白夏天的暑湿之气未尽,甚至仍盛,所以从防病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直面暑湿,用一些清暑利湿的方法,很好地预防暑湿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1,可以经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经,晒后背,或者膀胱经拔罐,适度运动以出汗、早起梳头等都可以缓解暑湿之气,不妨选择几种方式,坚持一下。

2,暑湿季节可食薏米红豆粥。薏米性凉,味甘,淡。《本草纲目》谓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肿,解毒排脓。两者一起,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时段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