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冬令养生,学会科学“针灸进补” B07

冬令养生,学会科学“针灸进补” B07

时间:2018-01-02 21:4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周雪芮
  
  入冬以后,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针灸科的诊疗室里逐渐变得更加热闹——多了许多习惯于利用针灸手段进行冬令养生的“熟面孔”。“很多人提到‘冬令进补’第一反应就是吃膏药,其实针灸也是流传已久的经典的养生方法。”针灸科主任叶国传说道。

  三伏要“冬病夏治”,三九有“冬令进补”

  每年阴历的十月至十二月,即从立冬至立春前,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中医认为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所以也就有了“冬令进补”的说法。
  何时可以开始进行冬令进补呢?一般有三种说法:立冬后至立春前、冬至前后以及三九天。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
  “大家都知道‘冬病夏治’,其实‘冬令进补’也一样,很多病症的调理都是相通的。”据叶国传主任介绍,适合进行冬令进补的人群主要有四类:一是中老年人,体质虚弱,需要防病强身者; 二是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贫血、慢性肾炎等)已经稳定,为增强体质、巩固疗效的人;三是康复患者,如手术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产后极度虚弱者;四是亚健康状态者,即平时无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易疲劳,睡眠差,精力不佳,难以胜任紧张而繁劳的人。
  “三九天,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缺乏运动,以及‘寒主收引’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时下易患各类慢性疾病,包括呼吸道疾病、肠胃病、关节退行性病变、面瘫等。这些疾病从中医辨证分型来说多数虚寒,所谓‘虚者补之,寒者热之’,艾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温热疗法,效果良好。特别是针刺加灸,对各种亚健康状态、脾胃泄泻、失眠、月经不调、关节退行性病变、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都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
  叶国传主任表示,现在大家常用的养生方法之一——敷贴——其实就是从针灸演变过去的,“有的人怕疼嘛,或者怕针,所以就有了敷贴。”他说,其实早在神农尝百草之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已经用针进行治疗了。“其实最早出现的应该是‘灸’,就是用树叶进行熏烤,然后是用砭石,再后来是用针刺,最后出现草药。”

  冬令针灸进补的原理与适宜人群

  “针灸进补”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民间以前就常利用针灸来冬令进补。“与其他冬令进补的方法相比,针灸胜在见效快、成本低,而且不讲究持续治疗,难受了就过来,感觉好了就不过来了也可以。因为这本来就是保健性的调理,并不属于治疗范畴。”叶国传主任说道。
  “针灸进补”主要是靠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机体功能,以达到人体平衡的目的。它可以疏通人体经络,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增加血液循环,使人体的各项功能得到提高,从而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减少感冒和某些疾病的发生概率,达到相对“进补”的目的。近年来,有些人喜欢“返璞归真”,觉得针灸进补比较传统,没什么副作用,在一种“试试看”的心理下,这种进补方法又悄悄地流行了起来。
  “针灸冬令进补的常用方法有针刺加火罐、针刺加红外线、针刺加灸等。”叶国传主任一边说,一边给隔间躺着的病人收了针。都说冬天要温壮元阳,在叶主任看来,针刺加红外线和火罐可以将温热感利用针身传递到深处穴位中,让针感与温热感“强强结合”,两者的共同作用,更能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保健作用。
  与其他冬令进补的方法相比,针灸进补在运动型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上的表现更好一些。“比如在面瘫、哮喘、感冒等冬季易发病上见效更快。针灸进补同时也适用于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关节酸楚无力等症状。对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等,也可以考虑针灸进补。”
  尽管冬令进补听起来似乎好处多多,但是叶国传主任也特别提醒大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冬令进补。“中医认为,‘补’要对‘虚’,不‘虚’的人贸然进补可能会生病。急性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时以及身体健康的人,不宜或不需要进补。如感冒发热、急性胃肠炎、咳嗽痰多、胃纳差、舌苔厚腻者,都暂不适宜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