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气功 >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之十九|青岛武术发展实录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之十九|青岛武术发展实录

时间:2018-09-20 11:4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是青岛市体育局在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赛之际,为配合宣传,组织一批体育人采访、撰写的系列文稿。史话通过回顾和梳理此届省运会青岛参赛的全部28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旨在重现青岛竞技体育波澜不惊的历史,展现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弘扬“更快、更高 、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标注青岛特色体育文化符号,向省运年献礼。

青岛武术发展实录

作者:车增德

武术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狩猎等)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今天已成为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以独特的竞技性以及强身健体、自卫御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等功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蓬勃发展。

作为竞技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省运动会、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世界范围内也有正规的武术锦标赛和武术世界杯比赛。此外还有各种跟武术相近的搏击类比赛,民间的武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青岛是一个具有悠久武术传统的城市。在600年前,武术就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了较高的起点,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就了一段辉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得以继承和发展,走过一段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这里分四个时期作简要介绍。

>>>>

一、明、清驻军与青岛武术的起步(14世纪—清朝末年)

青岛武术有600余年历史,起步于十四世纪明朝在青岛驻军设防。

武术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辞海》对“武”字的第一个解释为“泛称干戈军旅之事”。我们看到的“武”字,甲骨文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为“戈”(上古“戈”、“弋”同字,指兵器),下为“止”(脚),可以理解为“人持戈去打仗”,就是征伐动武,那么“武术”则就是打仗的本领技能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武术”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两个涵义:一是武术与军事有关,二是武术发展为一个体育项目了。

当然,人类的军事活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而武术的萌芽是早于军事活动的。

武术最早产生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当时人类在觅食、自卫、狩猎以及抵抗毒蛇猛兽侵袭、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或徒手拳打脚踢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戳、砸、抡、劈”等动作,这些“拳打脚踢”实际上就是武术拳术的萌芽,“戳、砸、抡、劈”则是武术器械的雏形。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扩张土地和争夺财富,频频发动战争,人们将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击一刺的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有意传授给年青一代,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这些方法手段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因为实战需要,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除了军队的武术活动,甚至产生了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后来,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历经多个朝代上千年的发展,到明朝终于成为武艺集大成、大发展的时期,流派林立,各种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以发展,武术体系逐步完整。

青岛武术即发轫于这个时期。元末明初,倭寇频繁侵犯我国沿海地区,青岛等地饱受其害。为抗击倭寇,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朝廷在浮山湾畔设立了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隶属于鳌山卫,归山东都指挥司管辖,设掌印千户、官军千户各一名。除所城外,另有军寨四处、墩堡十八座。

浮山所驻军与当地居民共同习武操练、共同开荒务农,过着“战时为军、闲时为农”的生活。青岛地区民众习武的风气由此兴起。至清乾隆年间,青岛地区民间已出现早期授徒传艺活动。据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宗谱记载:“傅仕古(1750年—1820年)精通气功和拳械”,其时“有拳坊13处”,已颇具规模。近代,为巩固海防,清内阁1891年6月14日颁发上谕,批准在胶澳(青岛地区)设防,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防胶澳。青岛地区的民众以民团的形式组织起来,习武操练,保家卫国。这在当时的全国应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学语文课本中曾经有篇文言文《冯婉贞》(源于清末徐珂所辑《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记载了咸丰庚申年间,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附近谢庄,被精于技击的冯三保、冯婉贞父女率平时打猎、战时打仗的猎户击退的故事,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清军除自己练武外,也重视指导训练民间武术,经常在军营举办武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活动。《青岛武林百年》画册中,可以看到“外国商人与青岛民团合影”“青岛中华武术会幼童班全体”“中华武术会表演”等珍贵照片,真实反映了青岛早期武术的一些情况。

清末,外国商人与青岛民团合影

民众习武场面

>>>>

二、青岛国术馆与青岛武术的兴盛(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前一个时期,由于明清驻军带动了民间武术,青岛武术有了较高的起点,为民国以后的武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青岛国术馆成立为标志,青岛武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在了全国前列,成绩斐然,影响颇大。

由于清末饱受列强的侵略欺侮,有识之士一直在探讨救国方略。民国初期,武术便被推崇为“强种救国、御侮图存”之“国术”,积极倡导者之一就是被称为中国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的西北军五虎将之首——张之江(曾任中央国术馆馆长,1936年选拔武术队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奥运会执行主席特命为表演队摄制纪录片)。其于1928年3月24日在南京发起创办“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简称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该馆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负责管理全国武术活动,经费由国民政府统一拨付,后国民政府通令各地成立相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