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养生心得 > 上海书展养生书失宠吃货书走俏 读者青睐"老味道"

上海书展养生书失宠吃货书走俏 读者青睐"老味道"

时间:2018-01-06 05:1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上海书展养生书失宠吃货书走俏 读者青睐"老味道"

书展有了很多人性化的举措,小朋友在推车上津津有味地看书。 记者 丁嘉 摄   

  2012上海书展首日人头攒动,比往届同期更热闹的场面,预示着今年书展的超高人气,也显示图书仍然强大的生命力。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人气带动了销售,很多图书展台不少品种7天的备货,一天就销售殆尽。尽管如此,“世道”却已明显改变,一批如养生类图书的昔日霸主,今年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谈吃类图书。

  记者 郦亮

  世道:“谈养生,还不如谈吃”

  本报记者在图书寄存处遇到于女士,一只塑料袋里满满装着《舌尖上的上海》《下厨记Ⅲ》等四五本谈“吃”的书,而且这还只是于女士在“世纪出版世纪馆”和“世纪出版文艺馆”两处的收获,“减负了后,我还要去其他展馆看看同类型的书,谈养生,还不如谈吃。”于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注意到,今年书展图书亮点颇多,但在这众星闪烁之下,过去一度一家独霸的养生保健书完全丧失光彩。这当然与一系列作假事件给此类图书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有关。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本是养生书出版重镇,以往在上海书展,他们展台上的养生书品种几乎占了一半天地。但昨天,在凤凰集团的展台上,记者一本书养生书也没看到。“世道真的变了。”江苏文艺社一位工作人员说,“虽然都是谈吃,养生书是教人怎么吃药,可是读者现在更关心怎么吃菜。”

  这“变了的世道”在今年上海书展体现得尤为明显,取养生书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谈吃书”。这当然与那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有关。除了于女士相中的那几本(《舌尖上的上海》一天销售了几十本),《中国食料史》《上海老味道》《吃什么我做主》也都是书展首日的热门书。

  而且记者注意到,这些书大多关注的是“老味道”一类,走的是“正本清源”的路子。“相比所谓养生专家的胡编乱造,这些谈论‘老味道’的书会让读者更为放心。”资深出版人周进对记者说。

  热销:第一天精品图书就卖空了

  上海书展首日一般读者不多,本届首日竟拥进了这么多人,多少出乎意料。在浙江出版集团展台,工作人员朱兵指着书架告诉记者,“仅一天,书架就差不多卖空了。还在想法添货。”

  据记者观察,书展销得最快的还是那些定价高昂的精品图书。在3个图书寄存处,记者看到架子上暂时寄存的几乎是清一色精品书,比如《郁达夫全集》《陈望道全集》等。

  朱兵的展台销得最快的则是860元的线装本《史记》和650元的线装本《红楼梦》,朱兵进了3套,原想书展期间能售完已是胜利,没想到只一天,就卖出两套。眼见书架渐空,他颇为扼腕。“精品书热销,主要是因为这类书成本高,网店一般不进货,而书展8折优惠又是一大诱惑,所以才会引起抢购。”朱兵说。

  实体书店受到网店“价格战”袭击,其实上海书展同样面临此类威胁。书展组委会一位官员昨天对本报表示,在此情势下,书展一方面要大幅提高活动的品质,另一方面所展图书也要走“精品、特色、专业”路线,这样书展才能够真正吸引读者,才有举办下去的价值。

  》对话名家

  于丹:
  推崇“无用的阅读”

  本报讯记者郦亮新书《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用于丹自己的话说,这是她的另一部“心得”之作。本报记者昨天专访了参加上海书展的于丹。

  记者:您是如何喜欢上诗词的?

  于丹: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没地方去,就和姥姥一起背诗,诗词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没间断过。我是因为孤单才喜欢上诗词,而我的女儿却是因为快乐才来读诗。我出门或回家,她常要作一首诗给我。我很羡慕她。

  记者:现在很多人读诗或其他图书,讲究功利主义,谈不上喜不喜欢。您怎么看?

  于丹:我强调“无用的阅读”。别让读书变得那么功利。读书就如逛风景,阅读路上的“邂逅”总能给人一份惊喜。

  记者:您下一部写作计划是什么?会不断“心得”吗?

  于丹:我写作有关注当下的“时间坐标”和关注共通价值的“空间坐标”。《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这两个坐标的产物。我写作都循着一个路子,那就是”心得“。我不知道下一部会写什么,但一定会“心得”下去。

  今日看点  

  ●10:30-11:20,青春如歌——梁晓声·知青上海见面会,中心活动区

  ●13:35-14:25,《傅佩荣谈人生:哲学与人生(第二版)》新书发布,中心活动区

  ●15:00-17:00,上海国际文学周:大卫·米切尔VS苏童“怎样建造一幢虚构之屋”,友谊会堂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