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图库 > 营养美食 > 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我们如何重新做好味蕾的“经营

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我们如何重新做好味蕾的“经营

时间:2017-12-25 11:2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36氪领读 | 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我们如何重新做好味蕾的“经营者”?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新的栏目【36氪领读】,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36氪领读 | 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我们如何重新做好味蕾的“经营者”?

四本书单独简介: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 著  邓子衿/ 译

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 著  胡小锐  彭月明  方慧佳 / 译

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

In Defense of Food:An Eater’s Manifesto

[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 著  岱冈/ 译  

吃的法则

Food Rules:An Eater’s Manual

[美]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 著  红琳/ 译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克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他将走访田园的体验化作优美而幽默的文字,为工业化食物链下的人类,指出一条古朴、美好且真实可行的路。

内容简介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 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这是一系列关于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的书。我们塑造了美食,然后美食又塑造了我们。重新夺回我们作为食者应有的健康和幸福,做好味蕾的“经营者”。打破吃与不吃的两难,用心体会食物从手心到舌尖上的滋味,认真吃好每一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图书”,饮食界的“文化担当”止庵、韩国辉、陈晓卿、汪冰倾心推荐,喊你一起好好吃饭。内文用纸采用“太阳纯质”,食品级安全用纸,“用料”安全,请安心阅读,用心吃喝。

书籍摘录

节选自《吃的法则》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 饮食变得非常复杂——在我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

为什么“没有必要”,但先来看一下这项动物最基本的活动变得有多么复杂。现在许多人要依赖形形色色的专家来教导他们该怎么吃——有医生、节食食谱、媒体报道的营养最新成果、政府研究报告、食物金字塔,食品包装上泛滥的保健功能标注。虽然我们不会时时留意这些专家意见,但每当我们手持菜单点菜时,或者推着购物车逛超市时,专家的声音就会萦绕耳边。

人们的头脑里还留存了大量生物化学信息:“抗氧化”、“饱和脂肪”、“Ω-3 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多酚”、“叶酸”、“麸质”、“益生菌”,这些词每个人都似曾相识,这难道不奇怪吗?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只见营养和热量、不见食物的程度——据称食物中的这些无形的物质,如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隐藏着健康饮食的所有秘密。

但是,尽管近年来听了太多科学或伪科学的饮食信条,我们仍然不知道应该吃什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哪个更令人担心?那么“好”的脂肪和“坏”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高果糖浆,又如何呢?含麸质食品的害处有多大?人工甜味剂的害处有多大?这种早餐麦片能改善我儿子学习的注意力,而另一种麦片能防止心脏病发作,这是真的吗?从何时开始,吃一碗早餐麦片粥变身为一个常规疗程?

几年之前,我对这些问题跟其他人一样迷惑不解,于是着手探讨一个最根本、最简单的问题:我应该吃什么?对于饮食与健康问题我们究竟知道多少?我既非营养专家,也不是科学家,我只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希望能得到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为我自己,也为我的家人。

几乎每次当我踏上调查研究的旅途,很快就会明白事情往往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含糊得多——真伪难辨。但这一次却完全不同。我撩开营养学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梳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长期对决,关于纤维素的口舌之辩和对营养品的激烈论战,探讨得越深,轮廓就变得越加清晰。

我搞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家对营养所知甚少,这有些出人意料。说好听一点,营养学实际上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迄今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竟然也还没搞明白:当你在喝一杯苏打水的时候,体内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胡萝卜的精华何在,以至对人体好处多多,或者人的胃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神经细胞(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