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老人痴迷保健品 一年“砸”4、5万元 子女心疼冤枉钱

老人痴迷保健品 一年“砸”4、5万元 子女心疼冤枉钱

时间:2018-10-13 07:2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老人痴迷保健品 一年“砸”4、5万元 子女心疼冤枉钱

配图

  老人痴迷保健品一年“砸”进去4、5万元

  19日,市民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其父母一年里买回来的“成果”,“一张理疗床16950元,一盒保健品5680元,他们买了两盒,还有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一件就上千元,加起来怎么也得4、5万元。”

  李女士介绍,父母买回来东西后,都不会和她说,“即便说了也是把药品价格往低了说,而且多数都吃不了,过期就扔掉。”记者看到,李女士父母买的产品有保健类软胶囊、各类治疗仪、康复仪、磁疗仪等。和李女士一样,还有几位网友也向记者反映了其父母买保健品的事情,“几天前在济南路一酒店内上了两天的课程,买了数千元的保健品。”“在小区内的一家理疗店,买了一整套的理疗产品,价格已上万元。”

  平日里节俭的老人为何忽然会迷上保健产品呢?据知情人士透露,向老人推销这类产品的流程大体如下:一是先发传单,免费领取东西,引起老人的注意;二是老人们之间口口相传,营造影响;三是在某一地点集合上课,集中推销;四便是达成买卖意向。“此类课程都是老年人参加,年轻人会被拒之门外,而且课堂上会向老人传输‘不用让孩子知道’的理念。”

  “钱浪费了没事,就是担心老人的身体受影响,而且他们每天都会去上课,排着队进去,我们说什么也听不进去。”李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知道这些课程都在讲什么,让老年人这么痴迷。”

  记者探访“健康讲座”销售人员招数多

  那么,这些所谓的“健康讲座”都在传播什么呢?

  1月21日,经过前期的了解,记者找到了一家“健康馆”,这里每天都要进行两次课程,推销的产品便是一种保健品。

  当天,记者早早来到讲课的地点,一些老人已经提前赶来签到,很快,“课堂”内便集聚了60多位老年人。随着一位小伙子宣布“开始上课”,老人们先站起来做了一套简单的保健操,然后开始一起喊此保健品的宣传口号。这之后,工作人员播放了一则长约半小时的视频,一位销售人员在视频中“传授”老人健康理念,讲解所推销药物的疗效,并进行健康警示,提高老人们对保健的重视。

  课堂中,讲解人员频繁使用“延长寿命”“护航健康”等字眼宣传产品,提到该产品可以治疗、缓解多种疾病,吸引老人们的关注。记者注意到,听课的老人多在60到70岁左右,已多次前来上课并签到,听得都十分认真。

  期间,工作人员还提醒,“连续来上课的老人会不定期收到小礼物。”在进一步了解中,记者得知,这些老人每次来听课都会获得免费药品,还会领到鸡蛋等小礼品。课程结束后,一对老夫妇便交了数千元,买了两份药品。这之后,还有几位老人交了定金,打算下次上课时购买。

  医生:保健品不“包治百病”食用过量易中毒

  课堂上,几位老人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吃完药后感觉身体很轻快,尤其是排便较为通畅,“但多数都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况。”

  21日下午,拿着讲座上发的药物,记者来到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保健科,该科室一位医师核实之后确认这是带有“卫生健字”符合的保健品,属于卫生食品,但不是药品;而排便的效果可能源于其中含有芦荟的成分。该医师还提到,这一产品的介绍中可以治疗和缓解多种疾病,“这是一种宣传的误导,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保健品并不是可以随意、无限量吃的,食用过量可能引发中毒,且不少保健品含有未知的成分,容易加大老人肝脏、肾脏的负担,长期在体内积累后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该医师提到,其实老年人的“保健”最需要的是平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及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老人最常遇到的便秘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活动量及多纤维的饮食改变,多吃土豆、地瓜、绿叶菜、水果等,而一些慢性的疾病如慢性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习惯来改善,保健品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外,该医师建议子女可每年带老人体检一次,排除老人的心理疑虑,通过查血、彩超等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及时进行治疗,“这比花数万元的保健品费用更管用。”

  当天下午,记者还拨通了市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线,得知近来保健品投诉电话增多,集中在“保健品价格太高、虚假宣传、没有所承诺的功效”等问题。但由于此类行为较为隐秘,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本报也提醒,不要轻信保健品可以治病的说法,要核实产品的质量,如果遇到消费欺诈,应及时拨打消费者投诉热线,保留好相关的票据。 (尔闻)

  相关链接

  为何盲目相信保健品?老人向记者吐露“心声”

  这几日的调查走访中,记者在和老人们的交谈中,得知了几点“信任保健品”的原因。

  王大娘告诉记者,在她的床底下,塞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都是听课的时候,禁不住宣传买的,有的管用,有的不管用,但总会有一样管用的吧?对身体好就行。”而张大爷则告诉记者,自己患有慢性疾病,不想吃药治疗,“通过听课之后,觉得保健品可以调节身体状况,就不用再去医院治疗了,这样也不用儿女操心。”

  而在接触中,这些老人们最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讲课的说了很多保健效果,而且还有多重优惠和小礼品,比如电饭锅、饮水机,还有附赠的健康仪器。”而这正是此类营销模式的最大“特点”,通过送礼品、免费体验、享受低价,吸引老人们购买。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些销售人员多与老人们建立起较好的关系,通过情感营销来吸引老人,再加上老人们集体上课、听养生知识,很容易一起掏钱“买健康”。

  针对老年人痴迷保健品的情况,记者还采访了黄河三角洲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专家,他提到“老人身体保健的需要”、“自身受到的心理暗示”,再加上“销售方的营销攻势”促成了这样的“买卖”。

  还有心理专家提到,“心理暗示”也就是他们讲座里提到的“意念”,对老人或许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人们反复听这些知识,往往会在初期觉得保健品效果很好,而过段时间后,这样的暗示会减弱,老人们就会更换另一类保健品,从而出现恶性的循环。

  对此,心理专家们给老人的子女们开出了“药方”:在保健品畅销的当下,凸显了亲情缺失的问题,老人独居在家,渴望亲情,害怕孤独;子女不要因老人买了保健品而随意“批判”,应循序引导,换位思考;要多抽时间陪父母,即便不能经常见面,也要多打电话,满足老人的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尔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