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健康保健:中秋时节应该如何养生?

健康保健:中秋时节应该如何养生?

时间:2018-10-12 09:2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摘要:中秋是夏秋两季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因此,中秋时节调补一下身体很有必要。但盲目地进食补品又是很不科学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么,中秋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呢?

一、“食之有道”

饮食均衡忌过量

1.每天早晨吃粥。

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中医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例如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在秋季较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

2.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防止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少辛增酸”,就是说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偏酸性水果,例如苹果、葡萄、石榴、杨桃、柠檬、柚子、山楂、枇杷等。

3.应忌苦燥。

中医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4.素、淡结合的饮食。

秋季干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

因此,秋季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也可制成佐餐或饮料食用,如蜜煎银耳、各种新鲜果蔬汁液等。或加工制作成羹粉汤粥,如香菇豆腐汤、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营养,又能润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丰富水分、维生素、纤维等,对预防秋季6节气期间最易出现的口鼻目干、皮肤粗糙、大便秘结等现象大有裨益。

“月饼”好吃要适量

月饼,作为一种特殊的节日食品,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人们渴望团聚美满的良好祝愿,所以,吃月饼也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一种饮食文化。

临近中秋,在月饼市场上,京式、广式、苏式等各式月饼一应俱全;甜味、咸味甚至海鲜、保健月饼等各种风味月饼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有许多朋友一到中秋就为该买哪种月饼而发愁;过了中秋,又为成堆的月饼而发愁,“吃也吃不完,扔了又可惜”。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一对老夫妇为了把儿女送的月饼吃完,连续一两个月吃月饼,以致吃出了糖尿病。那么,何种月饼既美味又健康呢?又该如何将“高糖、高脂、高热量”的月饼吃出健康呢?

1.老人、儿童不宜食用过量月饼

月饼中的糖、油脂含量较高,会增加血液稠度,给身体带来不适。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更要严格控制月饼食用量。“因为老人消化吸收能力差,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过量食用高糖、高脂肪月饼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疾病。”因此,中秋节期间一定要适量食用月饼。成年人过量食用月饼也会对肠胃造成较大负担。

2.有些病人不宜食用月饼

例如,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宜多吃月饼,重则可能诱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要多吃月饼。因为月饼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脏缺血程度,甚至可诱发心肌梗塞。十二指肠炎或胃炎的患者食用月饼会对疾病愈合不利,应控制食用。肾炎病人忌咸食,而有的月饼含盐量较多,食后常会感到口干舌燥,易喝水过多,加重肾脏负担,使肾性高血压加重,并易出现水肿。糖尿病患者更不能食用。因月饼含糖量高,吃得过多,可使血糖急剧升高,使病情加重。

3.“保健月饼”不保健

在这个讲究“保健”的时代,任何产品只要被冠以“保健”的功效,都会“增值”。鲍鱼、鱼翅、燕窝、螺旋藻、西洋参等,这些昂贵食材加入月饼之中,月饼“摇身一变”,身价就会上涨十几甚至几十倍。这些“保健月饼”真的能起到保健的效果吗?

保健月饼起不到健康养生作用。例如,西洋参、螺旋藻、人参等食材确实有保健价值,但在高温的加工过程中,会反式这些食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失去了养生保健的功效。

消费者在选购月饼的时候,应该选择生产标识规范齐全的产品,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避免购买到“三无产品”。同时,选购月饼时,应先看月饼外观,是否大小均匀、色泽匀称、花纹清晰;再闻月饼气味,是否有异味。

食用“螃蟹”要谨慎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吃螃蟹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在中秋时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然而,螃蟹的营养价值虽高,但是每天摄入过量,对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蟹肉富含蛋白质,但是蟹黄与蟹子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建议多吃。”中医专家说。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人体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每只螃蟹的蟹肉约占整只螃蟹重量的40%,一只250克螃蟹的蟹肉为100克,而每100克蟹肉中的胆固醇含量一般为235毫克,蟹黄一般为460毫克。由此,医生建议,“螃蟹好吃需适量。”

“由于螃蟹的生活习性,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一定要将螃蟹蒸熟。死蟹更不能食用。如果吃蟹不注意卫生,就会使人致病甚至中毒。螃蟹也不能和柿子同食。因为柿子的鞣质与螃蟹蛋白质相结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质,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导致吃的人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医生说。

由于中医认为蟹性寒,故在煮食螃蟹时,宜加入一些紫苏叶、鲜生姜,以解蟹毒,减其寒性。因为螃蟹属于寒性食物,产妇吃多了对自身体质有损害,如果坐月子期间是母乳喂养宝宝的话,也有可能影响到宝宝。痛风患者食用时也应自我节制,患有感冒、肝炎、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蟹。

二、“饮之有度”

饮水喝汤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