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瑜伽 >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时间:2018-09-13 10:5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中心

30多个国家

纷纷将驻华使馆迁到重庆

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重庆设有外事机构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位于枇杷山正街104号的原苏联大使馆。欧阳桦钢笔画 

渝中半岛

风景优美

交通方便

成为大使馆集中地

在这些使领馆中

每天都演绎着抗战外交的风云际会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抗战爆发后,早在国民政府1937年11月20日正式发布迁都重庆办公宣言之前,一些国家的驻华大使馆就相继派出参赞、代办及秘书等赴重庆寻觅馆址。1938年1月,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奥莱斯基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成为抗战时期第一个抵达重庆并呈递国书的外国驻华大使。

之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驻华大使、公使等相继抵渝,驻华使馆等相继迁到重庆或在渝新建。这些使领馆不仅在抗战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大多数作为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晋升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这些“隐藏”在繁华都市的百年小楼,其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也丰富了重庆的城市建筑景观。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今天

这些存放在岁月深处的使领馆旧址

苍老中依然光艳

走近它们

依然可以触碰到当年的惊心动魄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苏联大使馆

驻渝规模最大的使领馆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位于枇杷山正街(今重庆市人民医院,原第三人民医院内)的苏联大使馆旧址

这是一座四楼一底的仿巴洛克式砖石、木结构建筑。这座欧式洋楼建于1936年,为原川军师长曾子唯斥巨资修建的私人公馆,在上世纪30年代的重庆称得上是鹤立鸡群。

作为第一个将大使馆迁驻重庆的国家,国民政府对苏联大使馆极为重视,斥资收购曾公馆,1938年1月至1946年5月,辟为使馆办公楼作为苏联大使馆新址。这处使馆是抗战期间各国驻渝使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甚至比原来的南京苏联使馆的还大,这在一切从简的战时重庆,极其罕见。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1937年“七·七”事变后,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根据这个条约,1938年7月,苏联拨付了5000万美元的贷款。中国利用这些贷款,向苏联以低于市价20%的价格购入大批武器装备,所购武器足以装备20个师,大大缩小了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1939年6月13日,中苏再次签订了1.5亿贷款条约。一年后苏联另外提供5000万美元。截止1941年,苏联提供给中国的援助与贷款总计有3亿美元,是英美两国之和的4.5倍。

英国领事馆

重庆第一座外国领事馆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位于七星岗领事巷14号的英国领事馆旧址。

1891年4月1日,英国驻渝总领事馆在渝中区民生路建立,重庆迎来了第一座外国领事馆。1900年,英国领事馆迁至七星岗领事巷14号。这座别致的二层小楼,正立面连续的拱形回廊延续了英国在远东殖民地建筑的一贯风格,有着堡垒式的造型,通风庇荫的回廊。

这样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楼,从1900年建成,到1939年日机轰炸被迫搬迁至南山,总共使用了近40年,迎接了前后34位英国总领事,成为了重庆近代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领事馆。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英国领事馆也是当年英国大使馆的临时驻地。随着抗战的爆发,重庆成为整个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指挥中心,各国大使馆纷纷迁驻进重庆,其中便包括英国大使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英国大使馆只能临时设在领事馆内,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阿希尔德·卡尔爵士也飞抵重庆。

抗战时期,英国领事馆可谓是损失最惨重的驻渝使领馆,遭遇了日机10多次的反复轰炸,房屋、财物毁损惨重,先后有5名工作人员被炸伤,20余名中国雇员受伤。

美国大使馆

先后迎来三位驻华大使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始建于1942年的位于健康路1号(今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内)的美国大使馆旧址,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

早在1896年12月,美国便在重庆开设了领事馆,馆址设在城内五福宫前。这是美国与重庆关系的开端。1938年8月,已经在中国任大使近10年的詹森率海军武官、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等迁渝。美国大使馆迁渝后,先后在渝中区中山四路(中山四路小学)、李子坝正街40号、健康路1号,南岸区建设岗特1号、龙门浩枣子湾等地办公。同时迁渝的还有美国新闻处,其办公楼现为重庆村57-1号。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随着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的不断深入,美国大使馆的人员从最初的9人,增长到最高时的32人。

在整个抗战时期,重庆共迎接了三位美国驻华大使:连续任职12年的詹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派遣深谙远东事务的高思接替詹森担任驻华大使,高思在重庆的三年,一直忙于缓和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1944年10月下旬,由于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加剧,罗斯福决定召回高思,任命曾任陆军部长的赫尔利为驻华大使。赫尔利是一个爱出风头却对中国一无所知的政客。

这些曾经汇聚渝中的外国使领馆 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