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互联网+健身”意义不宜夸大

“互联网+健身”意义不宜夸大

时间:2018-08-25 12:1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一缕清辉

  拥抱“互联网”,健身产业需要实现的是融合,包括技术的融合、营销的融合和服务的融合。

  宋清辉

  健身产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又可以分为健身穿戴行业,如运动衣裤、运动鞋、跑步手环等;器材生产行业,如跑步机、动感单车、杠铃等;健身指导行业,如健身会所、健身俱乐部等;大众健身行业,如广场舞等。与国外的传统健身产业不同,除了传统的健身房健身外,我国的健身产业还包括诸如广场舞、功夫、养身运动等一系列特色的健身产业,另外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也可以称为健身。

  从产业的角度上,我国传统健身产业的问题在于盈利能力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在于“不专业”。不专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健身意识落后,当前很多人都缺少健身意识,认为没有感觉到身体不适就认为身体健康,因此不愿意或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健身市场未能完全打开,即便目前看起来该产业潜力巨大,但需求不易被激发;二是健身方式有缺陷,这和意识也有一定的关联,很多健身人士觉得踢踢腿、扭扭腰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不同的健身方式对身体不同部位起到的效果不同;三是指导人员能力落后,虽然有些健身指导人员取得了健身教练资格,但不少人都是照本宣科,不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正确的健身方式;四是服务问题,大多数有健身需求的人群都是上班族,就算想锻炼也找不到健身的机会,也没有专人能够为其服务,此之许多健身场所的服务人员都是营销人员,令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大打折扣。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其在各行业当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健身产业拥抱互联网,最重要的还是从自身进行转变。不过,从现有的“互联网+产业”来看,互联网在产业中的作用就是简单的预订作用。例如互联网美甲、互联网外卖、互联网理发等,人们多是通过预约、下单的模式,让对方将服务送到家或是自行到预定地点接受服务。

  初级阶段的互联网健身产业也是如此,如健身中心可以根据客户们的预约情况做出更为恰当的安排,健身教练也可以根据客户情况做安排。然后就是通过一些互联网营销模式,如分享可获得优惠券、积攒可以获得礼品、积分可以当钱花、抢红包等模式,进行各式各样的营销。互联网健身产业如果要再进一步,非常难。对销售实体产品的服装、设备行业而言,合理使用电商、强化用户体验是较好的模式;对于需要用场地进行健身锻炼的行业而言,要靠运气。

  与大多数产业不同,健身锻炼涉及两点: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人们可以在乘坐公共交通设备的时候用手机看书、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充分利用了时间,且不会占用多少空间,只要将手伸出一点的空间即可。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在挤地铁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来锻炼身体?由于健身的特殊性,即健身前的热身、健身中的锻炼和健身后的一些必要拉伸动作,加上洗澡、休息,可以说健身几乎无法使用碎片化时间;空间虽然可以利用,但局限性又非常多。因此单纯通过“互联网+”来推动健身产业,并不符合该产业的实际。

  拥抱“互联网”,健身产业需要实现的是融合,包括技术的融合、营销的融合和服务的融合。技术需要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相互融合,通过新的技术方式收窄运动的空间,就如同当下随处可见的迷你唱歌房一样,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基础健身需求的迷你健身房,并将这些健身房设置在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写字楼;营销需要多元化,除了正常的健身营销之外,还可以将健身设备作为传播渠道进行其他产品的营销;服务,就是要让客户的体验不断提升,以此获得黏性。因此,健身产业并不能单单依靠互联网来生存,而是要靠改变自己来发展。

  所以,互联网对健身的意义不宜夸大,其作用只是对资源进行了优化,通过大数据、硬件设备等技术,令人们参与健身更加方便,或是令人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一些健身方法。

  对于健康产业发展,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普及。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仔细了解到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动模式,例如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以便跟随模仿、学习,起到了大众化的作用,也是对我国健身精髓的一种宣传。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