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 七成养生人群用保健品

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 七成养生人群用保健品

时间:2018-07-27 05:1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月16日在北京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领导出席。该报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

  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以及不同的人群,结果显示, 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 51.0%,中间状态比例为 31.7%,疾病状态比例为17.2%。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又是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内在需要。此次“全民中医健康养生报告”融合传统与创新,既是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独特优势服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资本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一次很好的尝试,突出中医养生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核心,与“健康中国”的大国策相契合。

  一健康问题

  从人体部位来看,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肝、肾、胃、脾和肺,比例超过4%。报告建议,养肝应该顺应肝的疏泄特性,不要经常郁闷压抑;不要经常饮酒、熬夜,耗伤肝阴肝血。养肾要注意不随意进补,以免过温耗损肾阴,注意节欲,避免过度耗损肾精。养脾胃要注意,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少吃苦寒性的食物药物,避免损伤脾阳。养肺注意,肺为“娇脏”,注意寒温适度,避免外邪侵袭,肺喜润恶燥,注意避免环境过于干燥。养心要注意,不要思虑过度,耗损心血,不要过度疲劳,耗损心气。

  从性质来看,肾阳虚排高,肝阴虚、肝火炽盛、肝血虚、肾阴虚排二到五位。肝肾两脏本来就关系密切,中医有“肝肾同源”之说,提示大家在平时的健康养生过程中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六腑当中,胃有两个证型排名靠前,说明各种因素对胃的影响很大,消化系统的问题比较多见。

  二影响因素情志

  中医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显示,经常感到焦虑情绪的41.4%人处于疾病状态,没有焦虑情绪的人只有4.1%处于疾病状态。焦虑情绪易导致肝气郁结,使肝脏功能失调,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养生就首先想到“我该吃些啥”,从精神上减压也很重要。

  其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双高人群、一二线城市、女性、年轻居民更容易精神压力大。建议这些人群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远的事,先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精神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饮食

  从饮食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看,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及饮食口味都会对健康状态产生影响。从饮食习惯来看,有吃夜宵习惯的人42.4%处于已病状态,有不吃早餐习惯的人36.2%处于已病状态,三餐有规律的人只有14%处于已病状态。从饮食结构来看,肉食为主的人25.4%处于已病状态、素食为主的人18.3%处于已病状态,荤素搭配的人14.9%处于已病状态。这可以看出,合理的饮食结构、三餐规律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健康。

  从饮食口味来看,口味的偏嗜都对健康不利,其中喜欢煎炸食品的疾病状态人群高,提倡大家在日常饮食当中,五味不可过偏,尽量清淡饮食,低盐、低脂更有利于健康。

  从保健品使用情况来看,疾病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28.8%、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为70.6%,健康状态的人使用保健品养生的比例为9%、进行运动养生的比例是57.1%。人们往往是健康出了问题才开始养生保健,保健意识还有待提升。所以人们在“未病”状态的时候,就要懂得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疾病发生了才开始意识的自己的健康问题,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起居

  按时起居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为12.3%;起居不规律居民疾病状态的比例分别是33.4%和29.3%。《黄帝内经》认为:子时是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11点到13点,子时与午时是阴阳大会时,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和养阳子觉养阴,可以缓解阴虚,养护气血,让皮肤更有光泽,减少色斑,预防早衰,还可以消除疲劳状态,让脏腑得以休息,为人体储备能量。午觉养阳,可以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心脏病猝死风险降低37%。晚上可用温水泡脚、按摩头皮、喝牛奶或蜂蜜等方法促进睡眠。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刺激性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