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养生禁忌 >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时间:2018-03-05 18:1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太阳黄经345°,斗指丁


惊蛰节气交节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惊蛰(the Waking of Insect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时也有「启蛰」之称,日本仍在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雷对应震卦,震卦与春季一样,五行属木,有生发之象。春雷隐隐,看似惊醒了冬眠的各种虫蚁,其实也是天地阳气复苏,草木、虫蚁都恢复了活力。许多花开,娇艳芬芳,春色满园关不住,正是时也。


物 候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初候 桃始华


(3月5日~3月9日)


阳气渐渐生发,从惊蛰节气开始越来越盛,桃花开始绽放。


二候 仓庚鸣


(3月10日~3月14日)


仓庚,黄鹂也。黄鹂鸣叫。「千里莺啼绿映红」便是此时的江南春景。


三候 鹰化为鸠


(3月15日~3月20日)


鸠通常是指体型较小的食果或食种子鸟类。惊蛰时节,古人观察到天空中雄鹰踪迹渐少,而布谷之类的小鸟却多了起来,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养 生


疏肝养阳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惊蛰春雷乍动,气温回暖,阳气渐升。养生要顺应天时,是自身的阳气、精神、情志也像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一般舒展畅达,充满生机。养生重在生发养护阳气,培补正气。惊蛰各种小虫子也醒了,起居上要注意防过敏。


春节长假过后,宜饮食清淡。且惊蛰春阳生发,容易上火,宜少食肥甘厚腻,多吃新鲜蔬果。而当季蔬菜正合清扬升发之机,有意者也可以试试在这个节气只吃素食,让脾胃休息一下。


疏肝养气做拉伸


日常伏案工作,可以隔一小时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可以拉伸两侧的肝胆经络,对精神压力大的上班族有很好的减压、降火功效。


站起来,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臂伸直,紧贴双耳,腰往左侧弯到极限,感觉整个脊椎向左侧拉伸,好像风吹过大树。保持这个伸展的姿势15秒,放松,再换到右侧,同样保持15秒钟。


呼吸要缓慢而且有节奏,做伸展时不可以闭气。如果你发现伸展的姿势让你不能自然呼吸,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松,记得把身体往回调一点,好恢复正常呼吸。


补充阳气晒后背


经常晒太阳是最简单的从自然中获得阳气的方法。


晒后背30分钟。可在中午下午时段,背对太阳晒后背及命门穴,如果衣服较厚可将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门,同时做深呼吸,让阳气从口鼻和命门进入人体。


眺望远方护眼睛


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是保护视力很好的方法。大脑皮质和眼睛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适中的绿色,远眺又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既要有眼睛上的远眺,也要有心理上的远眺。


学习或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5~10分钟。紧张的神经顿时放松,眼睛的疲劳也会很快就消失了。忽略掉过去的烦心事,朝向着未来的目标吧。


素 味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芝麻油豌豆苗


《本草纲目》上说:「豌豆种出西湖,今北土甚多……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蒺藜叶,两两相对,嫩时可食。」豌豆苗是豌豆的嫩苗,主要吃它的嫩梢和嫩叶。


豌豆苗身量细长,茎白,嫩叶在苗茎顶段。豆苗柔弱如蔓,鲜嫩清香 、滑润适口,清炒做汤都很美味。如果家里有自动发芽机,无土栽培豌豆苗,从播种到成苗一般只需几天。


材料:


豌豆苗一把,盐少许,芝麻油少许。


做法:


1、沸水放入豌豆苗焯烫一下,捞出后过凉开水,沥干。


2、加盐和芝麻油拌匀即可,小朋友吃还可以切短一些。


风 俗


打小人·龙抬头


打小人


打小人流行于香港、广东,希望借此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是打小人的热门圣地。每逢惊蛰,都有不少人前往当地的土地庙进行打小人活动。


其实诸事不顺,只要心胸开阔、沉着应对,总会好起来。人生最大的挑战便是战胜自己的心魔,惊蛰日,不如三省吾身,更有益。


惊蛰养生注意食素疏肝养春阳 惊蛰习俗有这些


龙抬头


《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即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按东西南北分四组,古人根据他们的位置形状联想出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农历二月初二晚上(今年在公历3月18日),苍龙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开始从东方露头,逐渐升至地平线以上,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这天最有名的习俗就是给男孩剃头,有剃龙头开鸿运的说法。


闲 趣


簪花·踏青·书帖


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