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饮食养生 > 蔬菜水果 > 哈尔滨市瞄准“四个强化”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

哈尔滨市瞄准“四个强化”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

时间:2018-01-30 23:2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哈尔滨市坚持唱响“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发展”主旋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和“双安双创”要求,遵循“管好源头,抓住关键,协同共治”的工作方针,瞄准“四个强化”(即:标准、管理、宣传、品牌),助力农质安全。2017年食用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8.15%,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整体跃升。继阿城区、五常市被农业部和省农委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后,双城区又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强化按标生产,助力安全“产出来”

以标准化生产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哈尔滨是我国除直辖市外,面积最大(5.3万平方公里)、人口居第二(1098万)的农业大市,耕地总播种面积3032万亩,是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的天然产地,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区。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1万亩,总产量427万吨,年蔬菜外销出口量31.2万吨,产品主要销售上海、浙江、山东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市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共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93项。其中72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生产技术规程,6部畜牧养殖场标准,12部畜牧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部水产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这些地方农业标准,覆盖了全市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个领域,涉及粮食、蔬菜、肉类、蛋类、水产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2017年哈尔滨市又新申报地方标准37个,创建“互联网+农业”高标准基地182个,三大作物标准化建设面积达1740万亩以上。省部级水产品养殖示范场15家,养殖面积72万亩。标准化绿色蔬菜基地县10个,50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63个,面积267万亩。实践证明,坚持按标生产,实施标准战略,有效提高了农安监管水平,大大提升了对“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双安双创”的贡献率。

强化全程监管,助力安全“管出来”

在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哈尔滨市总结并践行了“1234”全程管理模式(即:守住一个底线,盯紧两大主体,完善三大体系,落实四项制度),凸显良好效果。一是守住“一个底线”。紧紧守住不发生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底线。2010年1月,哈尔滨市就正式出台了《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该部法规的出台,既填补了农安监管法律上的空白,也让农安行政监管有法可依。二是盯紧“两大主体”。牢牢盯紧规模农业投入品生产、经销和农产品生产两大主体,建立监管名录,依法将2100家农资生产企业、经销门店,5353家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监管范围,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定点销售和实名购买制度,遵守农(兽)安全间隔期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全程监管理念,逐步形成以安全风险等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制度。三是完善“三大体系”。目前全市、县、乡、村四级监管(联防),市、县、乡、基地四级检测和市、县两级执法的“44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基本成型,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监管工作格局。市县(市、区)乡三级共设立监管机构218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18个、乡镇级199个,专兼职监管人员813人,村级协管员1883个)。市级年均投入检测经费达到300.5万元,执法经费100余万元。依法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责任目标和食品安全考核范畴。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有力保障。四是落靠“四项制度”。即:(1)落靠安全生产制度。建立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监管档案,依法记录执法检查情况,并作为企业诚信考核指标,督促企业落实质量管理、投入品台账、生产记录等制度;(2)落靠产地准出制度。依法建立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基本形成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主,政府监测(风险监测、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为辅的监测机制。督促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根据自检合格、委托检测、内部质量控制、自我承诺四种情形,加贴合格证或出具同等法律效力的产地证明,推进果蔬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落实产地准出制度。强化与食药、市场等部门协作,实现监管环节无缝对接;(3)落靠质量追溯制度。依托省级平台录入企业349家,追溯面积356.1万亩。其中“三品一标”企业260家,追溯种养殖总面积319.6万亩;非“三品一标”企业89家,追溯种养殖总面积36.5万亩。追溯企业同比增加1.97倍、追溯面积新增比例达241%,数质量大幅提升,质量追溯倒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生产过程管控,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落靠应急处置制度。坚持检打联动,精准监管,严格执法。建立重点监管和专项监管相结合、日常监管与随机监管相配套的监管机制。以违法生产、销售或使用禁限用农(兽)药等行为为打击重点,根据重点品种、重点地域、重要时段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三品一标”、果蔬、“三鱼两药”等专项整治行动。市、区、县(市)分别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了相应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健全了问题产品召回、处置和约谈制度。形成了事前有预防、事中有监管、事后有手段的常态化、全天候的监管格局。

强化科普宣传,助力安全“讲出来”

一是利用电视、手机、网站等现代信息工具,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占据舆论前沿,年发布信息近万条(篇)。二是借助报纸、板报(海报)、条幅、宣传单(明白纸)等直观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年刊发报道信息千余条(篇),制作各类宣传材料近百万份。三是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点对点、面对面解疑答惑、传授知识,年举办各类培训班90余次(期),培训各类人员6300余人次,解答种养殖难题300余件。四是开展“宣传周”、“质量月”、“实验室开放日”、“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种养殖相关知识,下发宣传材料26万份,接待咨询群众8700多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强化品牌引领,助力安全“树起来”

一是加大认证管理,“三品一标”持续领先。2017年末,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020万亩,“三品”认证数量达到179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42个,绿色食品556个,有机产品19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9个。全市62%的种植面积达到了绿色、有机认证标准,打造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绿色、有机蔬农产品品牌,获得名牌产品企业154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8家,黑龙江著名商标称号企业36家,市名牌认定企业100家。各项认证总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二是强化品牌拉动,地域产品创效增收。以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为代表的大米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产品占据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单第2位,品牌价值639.55亿元。“方正大米”地理标志产品占据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单第19位,品牌价值89.39亿元。“通河大米”地理标志产品占据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单第20位,品牌价值83.21亿元。三是创新推介载体,引领品牌走出国门。去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围绕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创新形式和手段,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先后19次举办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寒地博览会、北京、上海、成都绿色食品展销会等,累计销售额1200余万元,签约额17.5亿元。通过展会推介、媒体宣传、基地示范等途径,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精品形象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冰城的大米、杂粮、大豆制品、乳制品、畜产品、饮品、食用菌和蔬菜等产品,已经初步形成市场拉动的产业格局。五常大米、巴彦猪肉、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双城八家子小米、尚志黑木耳等29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享誉全国,绿色食品企业的营销网络已遍及全国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及亚、非、拉、美20多个地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哈尔滨市瞄准“四个强化”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