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图库 > 运动健身 > 规划师进社区,可以撬动什么

规划师进社区,可以撬动什么

时间:2018-01-22 08:1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规划师进社区可以撬动什么

规划师进社区,可以撬动什么

■本报记者 柳森
  
  在我国,规划师这个职业,仿佛与城市化进程的从无到有、不断推进共生共荣,给人以“指点江山、气度恢弘、高瞻远瞩”的印象。而提起社区事务,人们一定会联想到“细碎繁琐、众口难调”等字眼。
  这就难怪,近来,当杨浦区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一一对接辖域内12个街镇;当浦东新区推出新一批36位“缤纷社区规划导师”,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艺术家……两大手笔的前后脚推出,让很多人不禁好奇:改变究竟从何时开始发生?是什么原因,让以规划师为代表的“高大上”专业人士们,变得如此“接地气”?
  为此,《解放周一》专访了在上述两份名单中“都有份”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

  浦东第一个推,杨浦率先制度化

  解放周一:获聘杨浦区“社区规划师”那天,您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浦东的社区规划师做得最早,杨浦的社区规划做得成体系。荣幸受聘。社区规划师,第一个吃螃蟹。”如何理解您所说的“第一个吃螃蟹”?
  徐磊青:其实,在社区规划或者说社区营造方面,杨浦区是做得比较早的,至少有两年多的历史,和浦东开始这方面探索的时间差不多。但杨浦此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了四平街道和五角场的几个点。
  它做了什么呢?比如,一个街道边上的小型口袋绿地,对一些规模较小、不太被积极使用的空间的重新活化利用,请一些艺术家设计了小型的城市雕塑,等等。后来,街道层面专门给这一组探索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四平社区创生空间”。按照我的理解,“四平社区创生空间”是杨浦区社区规划、社区营造工作在四平街道层面的异军突起。当然,五角场的创智农园也非常出名,刘悦来博士负责的这个项目入选2017年度《上海手册》。
  为什么我说浦东做得最早呢?第一,他们蛮早就想到了要在整个区的层面、成片地去推动这件事。浦东新区首先在内城五个街道开展了“缤纷社区”试点,然后在这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层面推出“缤纷社区”建设工作。第二,浦东在创新工作机制上有所建树,做到了自上而下(两级政府-街镇管理者-社团组织、专家团队-社区居民)与自下而上(共治、自治并举,设立针对社区微更新的“社区自治金”)的结合。
  为什么说是“吃螃蟹”呢?因为中国以前并不是没有“社区规划”,以前叫“居住区规划”,但我们并没有社区规划师制度。这一次从制度上来讲的话,杨浦第一个开启了探索,明确提出了“社区规划师制度”。
  这份试行中的“社区规划师制度”包含了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社区规划师职责、社区规划师选取和聘任方式、培训和评价、责任分工、资金安排6大板块的内容。换言之,如今这个“螃蟹”的主体已经大致形成,接下来,要看如何推进具体工作,让它的“细脚”一个个丰满、茁壮起来。

  社区规划师的作用可大可小

  解放周一:以前人们在提及规划师的时候,往往会泛称他们为“城市规划师”。从“城市规划师”到“社区规划师”,两字之差,究竟意味着怎样的转变?
  徐磊青:就像我刚才说到,我们并不是没有社区层面的规划,叫“居住区规划”。现在我们所说的“社区规划”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最大的差别在于:“居住区规划”往往面对的是还没有城市建设的区域或用地,需要对这个地方的发展进行“从无到有”的判断、论证和实施;可如今,这些“空地”早已建成,人们已经入住其间,培育出了具体可感的生活。
  “社区规划”所要面对的,往往是成熟社区、老旧小区,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停车难、买菜难、步行难等实际问题的解决,甚至是一个出入口、一面围墙移动一两米这样的“小事”。规划内容上的变化,好比从目标性的宏观蓝图,到现实中的一砖一瓦。
  准确来说,“社区规划师”要面对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社区的发展规划,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建设性规划。规划师需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已从以场地、城区为代表的物质空间,向社区中具体的家家户户转变。如果说,规划师过往哪怕“只见物不见人”,也不会影响其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如今,他们所要面对的社区更新、改造、重塑,必须向“见物又见人”转变。
  解放周一:您为何又说,社区规划师“这件事”可大可小?
  徐磊青:社区规划师可以做什么?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物质空间改善。另一个部分,叫做社区发展。
  通常来说,物质空间改善可以做三大事情。第一个是公共空间改善,比如口袋绿地。第二大方面是交通优化。尤其是慢行系统、停车问题等的优化。第三个问题是公共设施,包括对菜场、医院、睦邻友好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卫生站的布点。至少在杨浦目前出台的这个制度化方案中,我个人觉得,上述这些方面已经被全面覆盖到了。但比之上述三大方面,社区发展这部分,其实要难得多。
  对于一个社区的发展而言,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一件是社区内人口结构的变化。是老年人在增加,还是年轻人在增加,这是不一样的。于是,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就要想好,我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口。另一件,就是社区内的发展机会与品质。
  我们当然不希望一个社区越来越老。那么,靠什么吸引年轻人口呢?通常至少应该包括好的就业岗位和好的居住环境,工作机会在哪里我去哪里;好的居住环境在哪里我也去哪里。好的居住环境包括房子大、空气新鲜、旁边有公园,以及好的生活配套,生活便利,交通便利,周围有好学校、好医院。所以,作为一个社区规划师,如果你已经把这个社区的物质空间改好了,应该能促进社区内的人口和结构变化。
  好的社区发展计划,既能发展人口,也能发展就业,能够吸引到对这个社区的发展有帮助、能给这个社区的生活带来活力的一些人。当然,这两个目标是潜在的,在规划里一般也不会被明显表述出来,因为要实现起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放周一:但有没有考虑到这两个潜在目标,一定会影响社区规划师的选择和工作内涵?
  徐磊青:没错。社会发展规划是一项社会性设计,它与过往的物质性设计注定不同。它也意味着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落地。
  当然,作为社区规划师,绝不可以先入为主、自己搞一套,必须和街道的领导、书记、主任、居委会等各个方面沟通好,并细致了解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和感受。大家经过沟通和协商,达成一定的默契和共识,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大半,不管达成这些共识的过程有多难。社区规划严格来说是社区和老百姓自己的规划。
  解放周一:如今上海多个区县纷纷试水“社区规划师”相关举措。您怎么看背后的信号意义?
  徐磊青:在我看来,社区规划的发展与完善,是创新社会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然而,社会治理无处不在,靠什么去切入?其实大部分情况下,第一个是靠公民的自觉,靠具体情境下的道德约束、规则约制。还有一大部分,就是靠你所隶属于的这个空间。比如,社区。
  无论你住在哪里,你都是你所在社区的一部分。这种隶属性虽然未必明确、强烈,你的朋友、同事也未必知道或者在意,但你自己必须在意,因为你在这个地方有切身利益。社区品质如果不好,你的房子会掉价,你所在的区域无法吸引到更优质的人口前来安居乐业。可如果这个社区的品质变好了,不仅所有居民都能从中获益,你跟这个地理单元的关系也会更好、更紧密。
  所以,创新社会治理,最后落实到哪里?一定是落实到具体的社区空间单元上,一定是落实到,如何让属于这个社区的人,对这个空间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下应该追求的东西。

  最难的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投入

  解放周一: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这个领域的制度化探索刚刚开始,大家一定都很有劲头。但专家学者的精力和时间终究有限,社区规划师工作通常又意味着一个比较长的工作周期。怎样确保精力的持续投入?
  徐磊青:你说得太对了。我们自己内部也在说,最难的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投入。
  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规划师通常都是以服务型的角色出现。按照杨浦区目前的制度安排,其实也并不是对接社区的每一个项目的规划都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只是帮助社区制定一个社区发展的计划,找到一些项目,链接一些资源,提供一些建议,然后和社区各个层面(包括管理部门、居委会、居民、机构、组织)一起协商、协调。
  解放周一:在您看来,要做好社区规划师这件事,哪些要素不可或缺?
  徐磊青:我个人的切身体会,一个是街道和居委会层面给力;另外一个,就是居民也要给力。不过,居民这个事情比较复杂。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规划建设体系都是自上而下的,造成了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弱、权利意识也较弱,不积极、不乐意、也不那么善于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发动居民这件事情是不太容易的。在我参与过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中,我发现,发动群众、走访群众、让他们发表意见,还真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一个是开会,一个就是必须要找到他们有兴趣的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能够发动社区能人。
  谁是社区能人?可能是小区里一些非常能干的妈妈,尤其是全职妈妈,妈妈通常在家里有很大的发言权。还有就是一些社区活动积极分子。他们有的刚退休,有的可能本来就热心公益。
  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如何回馈这些愿做奉献的热心居民?也许就是采用类似于“时间银行”这样的机制,让他们可以在热心公益之余也兑换到他人给予的服务,或者可以兑换自己在社区里的发言权,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这个类似“爱心委员会”的组织,能够在我们传统社区治理意义上的“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之外,更多代表居民自己的声音和利益。
  由此,我觉得,做社区培育也是社区规划师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说到社区培育,可以做两件事情:社区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发展基金会。从整个社区的架构来看,政府为龙头,街道和居委会为管理、为依托,与居民、企业和机构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为什么既要有社区发展委员会,又要有社区发展基金会?因为一旦有了这两个居民自治组织,很多跟社区事务有关的事情,居民们都得去发言、去商量、去选择。这时不是领导说了算,不是居委会说了算,不是专业人士说了算,也不是投资方说了算,而是社区发展委员会、基金会发动大家一起讨论项目的合理性,讨论如何融资、如何安排资金。
  在经济和社会主体日益多元的今天,总体来说,公众的自我意识与维权意识大都逐渐增强,公众参与城市决策与规划的热情与意识愈发高涨。一个好的社区规划应该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紧密结合,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社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作为政府和居民的“中间人”,社区规划师应以自身的工作方式,带动社区自治、共治能力的培育和社区决策权力的赋予,对空间正义和社区赋权起到价值表达的作用。

  ◇链接◇

  莲花公寓社区“变身记”

  莲花公寓位于上海普陀、嘉定、宝山三区交界处,三路高架环绕,东与中环线真北路接壤,西与真大路毗邻,北与汶水路相望,是一个规模超大的老式动迁安置小区。
  2000年初,居民入住时,管道煤气、自来水、有线电视都还没接通,附近未设商业网点和公交车站,因此,当地居民产生了一种“边缘人”心态。
  经过十几年的社区经营和改造,虽然小区目前已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但相比周边其他小区,莲花公寓在基础设施、房屋质量、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落后。随着居民对生活环境需求的日益增多,改善与优化迫在眉睫。
  2016年底,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政府委托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徐磊青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对小区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方案设计。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工作组提出自下而上、社区自治的工作方法,得到镇政府和小区居委会的响应和支持。

  收集不同群体关注的议题

  联合工作组先向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相关单位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社区发展历史、人口结构、环境情况、社会关系等。之后,联合工作组采用开放式访谈的形式,随机访问了社区内50多位住户,了解其居住体验和切身感受。这是作为“局外人”的规划师,难以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资料。
  从居民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有部分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来解决,如社区内运动场地的建设、儿童活动场地的改善、室外座椅的数量、道路拓宽等。尽管这些问题也会“动一发而牵全身”,但都是设计师擅长的、空间处理方面的问题,属于容易操作的层面。
  另一部分问题,则既需要设计师制定解决策略,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居民共同参与来协调和管理,如改善不便的公共交通、房屋修缮、停车管理、社区卫生等。
  接下来,工作组运用“活动注记法”,选取工作日和周末各一天,每一天中选择五个时段,观察社区内的各类活动。观察发现,居民在社区中的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步行和站立,其他积极的社区活动所占比例都很低,这与社区内的活动设施较少有关。
  社区内有五块活动密度较高的区块,分别是社区东侧的主入口、南侧的活动场地、拥有健身器械的西侧次入口、北侧非机动车车棚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区域。其他区域主要以车辆通行和居民步行活动为主,较少形成如就座交谈、儿童玩耍等积极活动。而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块中,也存在活动类型混杂、活动持续时间短、无可供积极活动的设施等问题。

  探清社区资产,估算社区价值

  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规划的核心内容,而社区能力直接体现为社区价值的保存、积累和增长。以社区自身的优势和现实条件为基础,拟定社区的规划目标和行动计划,探清和估算社区资产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和发现社区价值的过程。
  社区资产包括三种本质形式:物质资产、人力资产和社会资产。调研发现,莲花公寓社区的物质资产包括: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和位置,非机动车车棚位置、可停车数量、车棚环境和质量,室外公共晾衣架的使用情况,室外休息座椅使用情况,外围的商铺产权,社区内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就读情况,周边生活配套设施情况,公共交通情况等。
  通过与居委会、业委会的沟通,工作组了解到社区住户中有一些人具有领导才能,有些人敢于奉献,有些人拥有技能或特长,同时也了解到社区中有一些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
  此外,工作组也对社区内的活动组织机构和可用的社会资源进行了深入了解。

  平衡各方诉求,引导多方参与

  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出资者(政府)、管理者(居委会、物业公司)、使用者(社区居民)三者的利益关系一直都是规划师、设计师社区实践的重点和难点。
  在莲花公寓社区更新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工作组多次与居民商讨和调整方案,甚至某些设计是由居民提出的可行方案。在取得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后,由居委会、业委会出面做好与个别住户的沟通工作,最后予以实施。最终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完善设施和修缮房屋、整理交通和提升环境、社区自治三大板块。
  由于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居民对建筑修缮提出了诸多要求,工作组将这一问题看作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首先,联系相关机构对社区内的房屋质量进行排查、检测,将房屋质检报告呈交政府部门;其次,组织居民代表、居委会、物业公司和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协商建筑修缮的方案,确定职责和责任,明确修缮操作细节,制定经费管理制度等;最后,按照房屋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修缮类型分期施工。
  莲花公寓的交通问题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社区入口区域的安全性和整体识别性;设置合理的人行步道,实现人车分流;拓宽西侧入口大门,改变日常只能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状况,满足机动车的正常出入需求;加强物业管理和居民监督,促使社区交通组织畅通、舒适、和谐。
  环境规划重点从功能性、适用性和美观性三个方面展开。设计主要通过对小尺度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调空间的复合功能,为各年龄段居民提供交往与健身的场所。
  为增进居民间的了解,加强邻里沟通,促进原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融合,工作组建议通过社区自治开展各类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建议居委会每年策划两到三次社区晚会及厨艺展示、外出旅游等活动,搭建邻里交流平台;由社区能人发起并成立社区特色团队,如手工制作、运动健身、曲艺舞蹈、书法绘画等,一起学习、互助互爱;建议社区内的设施、绿化环境,除了以居委会和物业为管理者,还要形成居民自用、自管、自治的保障机制,共同维护社区资产,同时也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归属感。
  (摘编自《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