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國家教學名師常小榮:躬耕杏林四十載桃李遠播海內外

國家教學名師常小榮:躬耕杏林四十載桃李遠播海內外

时间:2018-01-13 06:2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人民網長沙1月10日電 (李芳森) 今天,湖南中醫藥大學科研樓內,常小榮正帶著自己的研究生攻克課題,即使陽光難得,也無暇享受。從1978來任教以來,常小榮已在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書四十年,教育的學生遍布全球。對於常小榮來說,今天是個“大日子”,她剛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湖南省僅三人入選,也打破了湖南中醫藥大學“零”的記錄。

深夜裡最后熄滅的燈光

初見62歲的老教師常小榮,第一個感覺就是朴實無華。交談過程中,從她的舉手投足間,感覺到一股干淨利落的果斷勁。本以為中醫人應該注重養生,但常小榮的作息時間卻讓人大吃一驚。

“我很少十二點前睡覺,一般都得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常小榮解釋到,由於白天得帶著研究生做課題,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少,便隻能把自己的研究時間延長到晚上。“估計我們家是小區夜裡最后熄燈的。”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多項國家 973 課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3 項、部省級課題 8 項﹔主編國家規劃教材 1 部、醫學視聽規劃教材 2 部,副主編國家規劃教材 2 部,參編 6部﹔出版學術專著 3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 100 余篇, SCI 收錄 12 篇。

著書五車,榮譽滿牆,都是這位62歲教師在深夜裡凝聚的結晶。

傳統技法開出現代化之花

一張嘴、一本課件、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便是一位老師所有的工具。但早在2000年時,常小榮便開始嘗試現代化教學模式,那時她已是44歲,教齡也有22年。

“人體分為12條經絡,連接人體內心肺肝脾腎等各個器官,我在PPT上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各個經絡和相應器官的關系。”“銀針扎入深層肌肉組織,就看不見了,用課件展示針灸時下針的適宜方位、深度。”常小榮介紹著自己現代化教學的“起點”。

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常小榮組織專業老師和計算機人員聯合攻關,成功研制了《針灸學十四經絡》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之初略顯粗糙,但憑借扎實生動的內容,常小榮曾獲得全國高校多媒體大賽的一等獎。

“前段時間,我頒布全國首部針灸數字化教材,今年下半年就會發行。”常小榮說道,在學生留校考核標准上,她加上“懂計算機”這條。

來自“恩師”的新年紅包

臨近寒假,許多學生都開始預定回家的車票,數著口袋裡余下的零錢,想著給家人帶點兒新年禮物。常小榮也提前准備著給學生們的新年紅包。

“幾百塊錢,可以讓學生給家人帶些禮物回去。”常小榮邊准備,邊念叨著。“我一直都和別的老師說,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兒女看待,我在給他們紅包的時候,也覺得是在給我女兒紅包。”

常小榮回憶,曾有個貴州的學生,父母因疾病和車禍,喪失勞動能力,上大學后,在學校附近的餐館兼職,工作兩個多小時,換來一頓午餐和10塊錢。常小榮聽說后,便開始了資助,並鼓勵她考研。昔日的貧困學生,現在已經在株洲的一所高校任教。

“我們都是叫常老師恩師,她給我們的幫助太多了。”已參加工作的“前學生”劉密介紹到。多年來,常小榮一直有著資助學生的習慣。為了保護學生的尊嚴,常小榮通過帶學生做課題,讓學生打掃家裡,給予學生相應的報酬。到現在,資助學生10余個。

助中醫之名遠播海內外

湖南中醫藥大學是湖南省最早招收留學生和留學生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被列為教育部49所“對港重點教育交流項目高校”,留學生遍布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基斯坦、美國、捷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部分留學生都是仰慕中醫之名,來此學習。

早在國際教育學院成立起,常小榮便開始接觸留學生。談起留學生的教育,常小榮說了句“苦不堪言”。語言不通、思維有別、基礎薄弱,剛接手留學生時,常小榮吃盡苦頭。

“很多留學生都是跨專業來學習,機電專業的都有,教起來難度很大。而且留學生年紀都偏大,記得有個留學生都70歲了,年紀比我還大一截。”面臨這些問題,常小榮覺得當時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隨著和留學生教育工作的不斷熟悉,常小榮想出了“海內海外相結合”的辦法,讓自己手下的研究生和留學生“結對子幫扶”,一段時間下來,效果顯著,現在海外慕名而來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編后: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作為孟子提出的“君子三樂”之一,常小榮得到了。海內與海外,40載躬耕杏林,常小榮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

一個小時的交談,我感受到常小榮的堅持與剛毅,說起自己40年來的辛勞,她都是雲淡風輕。但談到學生曾經的苦難,卻忍不住落淚,一場短時間的採訪,常小榮為學生落淚多次。

工作之余,常小榮經常走街串巷,進社區、進工廠、進學校,為群眾免費傳授養生知識。但對於不少企業開出幾萬塊錢一場講座的條件,她都是嚴詞拒絕。她笑道,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清高。

常小榮說,和自己一起畢業的同學,幾乎都選擇了別的道路:從政、經商。堅守在一線教師崗位的不多。當學校領導讓她去做二級學院的院長時,她拒絕道:“政治生涯是暫時的,學術生涯才是一生的。學校不缺一個處級干部,但缺少一位名師。”

“如果有來生,我希望再做一名老師,要比現在更優秀。”多年前,常小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印在了自己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