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

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

时间:2018-01-12 20:0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 |须知晓未来趋势

2018-01-12 18:20 来源:蚌埠市青少年体育协会 健身 /冰雪

原标题: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 |须知晓未来趋势

健身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省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5 年全省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 300 亿元;示范引领日益增强,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单位、项目);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培育了一批健身休闲上市企业和赛事活动;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 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7 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建设方向,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形成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健身休闲消费热点,强化产品创新开发,创新品牌新体系,培育市场新主体,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示范带动。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准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开发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健身休闲产品、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鼓励健身休闲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坚持开放联动。综合运用、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各类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我省与长三角、中部六省等区域产业合作,支持鼓励我省优秀健身休闲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融合互动。加强健身休闲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入融合,推动健身休闲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外延产业的集聚发展,构建“健身休闲+”产业生态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行业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到 2025 年,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安徽省健身休闲产业主要目标序号指标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1 健身休闲产业规模亿元 600 1200 2 体育生态公园个 121 150 3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个 2 3 4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个 2 3 5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个 5 10 6 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个 15 20 7 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个 15 20 8 省级体育特色小镇个 15 20 9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8 2.2 1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2500 3000

二、坚持统筹推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一)壮大市场主体,实现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皖字号知名健身休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 “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良好准入环境。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鼓励各地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分类指导和行业指导。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功能。深化体教融合,大力发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

(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协调发展构建“双轴、三核、四区”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掘长江、淮河两条核心轴,重点打造合肥、芜湖、蚌埠三大产业增长极,深入推进合肥经济圈体育竞赛表演、皖江城市带健身器材装备制造、皖南体育旅游休闲和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四大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资源相近、产业互补、供需对接的区域良性互动,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级,实现绿色发展发挥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先在发展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健身休闲类骨干企业,着力引导健身休闲服务企业加快品牌培育和产品升级。坚持差异化发展,支持健身休闲装备制造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深入研究健身器材装备用品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智能终端的定制研发和推广。

(四)丰富社会供给,实现开放发展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标准规范有关配套建设健身设施的要求,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形成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鼓励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及老商业设施等用于健身休闲。深入推进“体育+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汽车自驾、传统体育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公园、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以健身走、马拉松、登山、骑行、健身气功(五禽戏)和汽车运动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安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赛事活动。

(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共享发展推进健身休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标准实施。建立健身休闲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和违法违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高危险性健身休闲项目监管。建立体育大数据平台,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身休闲产业监测机制,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推进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三、突出重点领域,打造六大类产业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