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养生心得 > 梁君度:养生书法贵在修心(组图)

梁君度:养生书法贵在修心(组图)

时间:2018-01-10 18:4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梁君度

梁君度


梁君度养生书法。

梁君度养生书法


  9月30日,一个集结了粤、港两地书法家的养生书法联展—“我书我心”将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香港养生书法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国书画会副会长梁君度参加了此次展览。梁君度1946年出生,幼时在广州长大,父亲是中国著名版画家梁永泰。受父亲的影响,他四岁开始学画,六岁发表作品。1961年,他随岭南著名书法大师麦华三先生研习书法。数十年习书,他琢磨出以书法养生的心得。

  “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他推崇古人“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并从古籍经典中提取修炼身心的篇章,在一番体悟琢磨后写于纸上,相继出版《禅心禅意》、《养生书法》等书法集。展览前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梁君度,聆听他的书法养生之学。

  求艺经历:

  拜师岭南名家麦华三

  梁君度生于艺术世家,父亲梁永泰是著名版画家。中学时期,他开始随岭南著名书法大师麦华三学习书法,成为其入室弟子。

  “那时哥哥梁君令在广州美院附中学习,许固令、陈衍宁、伍启中等是他的同学,当时美院附中请来麦华三教书法。我看到哥哥练字,便央求他能否拜师麦华三,后来麦老同意在家中教我,我有幸成了他的‘入室’弟子。”梁君度回忆说。

  在梁君度记忆中,麦老的教学方法与许多书法老师不太一样。“正式习字前,他先向我介绍文房四宝,介绍礼仪古法,然后再教书法。他先跟我介绍各种笔,狼毛笔、羊毛笔、兼毛笔各有什么特性,怎样选笔和开笔;生宣、熟宣又有何不同;磨墨为何需重按轻推,墨的浓淡变化如何运用,这套程式让我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奥妙。”梁君度回忆说,麦老有独特的入门第一课:“他用中楷帮我写个名字,让我回去写三百遍,其中‘一百个双钩、一百个单钩、一百个对临’,运笔、提笔、收笔,提、按、顿在此一一去体会。”许多学生浅尝辄止,但梁君度认真地坚持下来,得到麦老赞赏。

  除了麦华三,父亲梁永泰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虽然父亲生前没有亲自教我学过艺术,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一直在艺术的氛围里长大。”1956年,在梁君度10岁时,父亲在一次外出创作采风时不幸遇难。“父亲的意外去世对我们打击很大,我们兄弟姊妹都励志一定要成为艺术家,继承父亲遗志。此后,父亲生前的老友如黄新波、黄笃维、杨纳维、汤由楚等著名画家,都一直有意栽培梁氏子弟学习艺术。”

  数十年过去,梁君度一家五兄弟姊妹均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上世纪70年代,大哥梁君令的油画《台风信号员》曾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后蜚声画坛。大妹梁碧娜旅美学习艺术,曾获得美国史密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胞弟梁卓舒也在早年旅美求艺,曾获美国肖像大赛头等奖、美国油画会优异奖和美国亚裔杰出成就奖等奖项。妹妹梁碧薇早年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赴美留学,现在是美国好莱坞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卡通色彩设计师。

  习书心得:

  养生书法贵在修心

  跟名师练就“童子功”后,就是对书法漫长的体会过程,伴随着人生历练日益走向成熟。几十年研习书法,梁君度的第一个体会是,首先要吃透传统。“中国古代书法创造了它难以超越的美学巅峰,比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比如唐代的楷书后世很难超越,颜真卿的《祭侄稿》堪称情思与艺术性兼具的典范。吃透传统,方可谈推陈出新。”

  作为当代书法家,如何能承古出新?梁君度说,清代书论家宋曹《书法约言》里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加工力,自然生妙。”他认为,学古人,“不合”则不入古人堂奥,就无法理解古人的笔法、笔意和笔趣。但“不离”则太近古人,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没有个性、特点,只是“书奴”。“王羲之学卫夫人,学钟繇,但最后离了,才有自己。王献之与父亲离了,才有‘二王’并称。要做到能合能离不容易,推陈出新更难,要靠多思,要多读书。”

  在梁君度看来,书法是一门美学,是书者的才情、修为、美学趣味的流露,并非仅仅观碑临帖能得到提升。“我的体会是,写好字不能光靠练,还要靠读书。不光是读书法理论,还要广泛吸纳文化影响。例如读台湾作家蒋勋的《说宋词》,对我的书法创作很有启发。”

  “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之中去修养内心。儒家讲究修身,道家讲究养生,佛家讲养心,要吸纳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梁君度从古代经典中找寻“修养身心”的诗词名句,其中有唐诗宋词元曲的佳句,也有《菜根谭》中的至理名言。常常是在一番琢磨体悟、仔细玩味后,将它们落于纸上。

  为修养身心,他几年来,用蝇头小楷写下《金刚经》、《道德经》长卷以及一万多字的《论语》等几个长卷,他的长卷从不拼接、一气呵成,在心中、脑中反复运筹后落于一张纸上,最后不多不减。这数千字、万余字的长卷不疾不徐、款款而行,融入了他的心境和人生智慧。

  与他笔下的诗句一样,梁君度退休后辗转于香港与广州两地,一直过着“尘心撇下,虚名不挂”、“粗茶淡饭”的生活。“书法养生与此有关,理顺气息,消除尘心,体悟为善修心、做人做事的智慧,在书法中向真善美靠拢,进入一种心态平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一种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梁君度如此道出他的“书法养生”心得。

  对话

  “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南方日报:是何种机缘,让您把书法与养生联系到一起?

  梁君度:几年前,香港太古集团请我教书法,其中有一位学员曾患中风,朋友建议他练书法。起初他写字手发抖,练了大半年,他的手不抖了。这件事启发了我,后来在香港筹办了养生书法研究会。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所有的职业中,书法家大概活得最长久,历代都如此。唐代李延寿云:“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明代何乔远谈到书法养生时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大书法家欧阳询认为,练字时“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执笔时,姿势考究。书写手腕需多活动,这种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既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又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这不亚于练气功。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也说:“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及筋之所能致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古人对写字益身的论断已被印证。当然,这并非是一种刻意的创作。在其中,人和自然融为一体,体察道法自然之境。如晋代卫夫人的竖’为万岁枯藤”就是一个例证。我曾经提出“禅墨养生”,在传统儒释道文化中修炼自己,体察外物、与自然交合。

  南方日报:你在养生书法中追求的境界是?


  梁君度:在香港我经常拜访觉真长老,请教他禅学问题。禅是形而上的东西,很难具象。但却能借助诗词、笔墨传递这种意境,例如我写完一幅“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字里行间都传递这种超然的境界。在香港,饶宗颐先生的字画有禅意,他学敦煌学,有书卷气。

  北方多崇山峻岭,北方的碑体写出来厚重开阔、粗狂豪气。而南方多青山丽水,写出的字相对秀美。我长时间研读北碑,希望做到碑帖融合。这不光是研习碑帖就能理解到,所以近年来我游历祖国北方山川,到过河北、内蒙、甘肃、青海等地。我看到完全不一样自然境界,凄美、荒凉之美,一望无垠的境界震撼了我,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必须身处其中才能真正体会。我将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体会最终沉淀在书法的方寸之间。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陈孝文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