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老人与保健品的不了“情” 称:不止一次买过

老人与保健品的不了“情” 称:不止一次买过

时间:2017-12-13 20:5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带来的是老龄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养老金融”“养老医疗”“养老房产”等产业在将老年人作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同时,涉老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与老年人养老相伴的健康保健中的保健品消费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部分中老年人,调查他们的购买频率和使用效果以及态度,了解他们与保健品的不了“情”。

超过一半老年人 购买过保健品

“买过不止一次!”“咋没有买过啊,你看我现在用的这个杯子还是送的呢!”在近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能够自理的老人在过去一年里购买过保健品。其中,越是在某个群体中相对活跃的老人,其购买的频率相对越高。独居老人、有充足养老金的老人更是购买保健品的重点人群。

针对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问题,不少子女认为老人消费不理性。“跟风随大流,也不和家里人商量。”在采访中一位老人的女儿张霞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母亲一直低血压,可就这样还在一次和老朋友去一家养生堂听讲座的过程中,买回来几包降血压的保健冲剂。“买回来就放这里了,给谁谁不要。”张霞说。

而针对子女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不少老人采取的是不报、谎报、瞒报……老人砸在保健品上的支出往往超出子女的估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人买过保健品之后往往会把价格说得低一点。“更多时候会强调送的礼品价格有多高,保健品的打折力度有多大,却不正面回答到底花了多少钱。”经常因为父亲购买保健品而无奈的李先生说。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居住在养老机构中能够自理的老人和子女陪护较多的老人其购买保健品的频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经常参加保健品机构健康知识培训的老年人的购买率超过70%。

多数购买者自诉效果不明显

“效果怎么样?这真不好说。”近日一位购买了数千元保健品并使用之后的老年读者致电记者,讲述了自己购买及使用保健品的经历。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去参加一家机构的知识讲座,就被同行的不少老年人讲述的效果所吸引,第二次去他便购买了一个疗程的“药物”。“其实就是保健食品。”这位读者说,“量也不大,一瓶,价格不低,1099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连续按照要求进行了服用,却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不过因为购买了推荐的保健品,每次参加活动都能领回来不少小礼品,如果发言说效果好,还有额外的礼品赠送。”这位读者说,“花了3000多元也没有效果,我就不再参与活动了。”

保健品的效果具体如何,我市一位中医告诉记者,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一般市民提到的保健品是保健食品,它是食品的一个种类。由于大部分保健食品的设计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配伍而成,因此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也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病症的影响和作用一般不大。”这位医生说。

对于保健品不少老人不忍放弃

虽然花钱不少,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但是不少老人表示可能还会继续购买保健品,对保健品的作用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有用了不是省了去医院的麻烦了!”一些老人说。

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与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关系比较大。倾向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占比随着老年人与子女关系的不同而变化:在自述与子女关系非常亲近的老年人中,只有极少数老年人会在子女的支持下,选择购买少量的保健品。“孩子也经常买一些好的保健品,我自己也买不好。”年近八旬的刘老太太说。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自述与子女关系较差的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其购买保健品的比例在80%以上。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在难以放弃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其活动范围往往有着保健品销售、服务网点。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菜场、社区门口、社区活动室、大楼商铺甚至高档宾馆都成为保健品的推销阵地。面对无孔不入的保健品推销,老年人难以招架。而在保健品的推销过程中,贪小便宜也是不少老人和保健品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