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立春养生 >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时间:2017-12-08 22:2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018年马上就要到来,新的一年12个月,随着季节的变换,每个月的养生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重磅推出2018健康日历,全年养生精髓都浓缩在这一篇文章中了,收藏转发,给朋友们送去最早的祝福。

一月:防寒保暖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关键:一月是一年的开始,包含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所以此时尤其要注意防寒。

生活提醒:气温在0℃以下,心脑血管病高发。老年人冬季出门前,要关注天气预报:有没有风、下不下雨,出门时要做好保暖工作。风大时要戴帽,“戴帽如同穿袄”。对于极易外感风寒的,早起可服人参、黄芪酒1小杯;但又恐内伏藏,晚宜服杞菊地黄丸或清水化痰丸,清降痰火。

北方要注意防风寒邪气,南方要注意防寒湿邪气,南方住一楼及阴暗地方的老人,请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室内不要晾湿衣服。

饮食推荐:这时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食物。多吃羊肉、鸡肉、大枣、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健脾补肾的食物,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注意缓缓进补。

二月:适当春捂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要点:2月4日是农历“立春”,气候仍冷,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防冻。万不可因天气乍暖而过早地脱下棉衣,尤其是居住在北方的老年朋友。

生活提醒:入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

饮食推荐:春节期间饮食普遍燥热,所以立春后餐桌上就要多上点汤了。总的原则是,这个季节代谢较其他季节缓慢,身体易聚集脂肪,不应喝高蛋白类和高脂肪类的汤品,茶树菇猪瘦肉汤就较好。喝的粥里可以开始放一点绿豆、薏仁,另外,西洋参、太子参等也可补气生津。

初春的韭菜最好吃,又嫩又鲜,又以二月春韭最佳,可以说是第一菜。韭菜防肠癌、降血脂都不在话下,一定要多吃。韭菜和鸡蛋是黄金搭档,二月的餐桌少不了它。

三月:保肝防病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要点:传统医学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之说,认为春季肝气旺,同样也是养肝的最佳时机。

生活提醒:春分这天,可用枸杞煎水擦身洗面,能使人肌肤滋润有光泽,还可采集桃花阴干,研成细末,日服0.5克,能使人容美颜红。

中医向来注重“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时段气候多变,还易造成“旧伤复发”,建议适量锻炼,以提升身体正气。气候多变,也可导致精神病多发。患者应遵医嘱治疗,发现情绪异常,及时就医。

饮食推荐:建议每天吃几粒大枣以补脾胃之损。菠菜滋阴润燥、舒肝养血,做汤如加上动物血,可治肝气不舒。另外,初春时节仍有寒气,肝阳难以升发,如能少量饮些葡萄酒,则可利用其活血的作用,使肝中阳气升发。

"春令莴笋似黄金",莴笋是营养科医生经常推荐的“千金菜”,也是春天养生的首选。莴笋和香菇、木耳、蒜苗、山药等食材搭配,不仅味美,三高也降得快。不过莴笋怕咸,炒的时候尽量清淡口。

四月:多食果蔬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要点:春暖花开,此时也进入一年中过敏最强月,要注意提高免疫力。

生活提醒:4月出现花粉过敏者较多,中医认为这种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受外邪侵袭所致的呼吸道和皮肤科疾病。预防要从源头上做起,可服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等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此时天气开始变热,运动时切不可做得大汗淋漓,大汗反会伤身。

饮食推荐:多食菠菜、荠菜、葱、水果、山药、枸杞、兔肉。推荐吃山楂枸杞焖兔肉,用山楂、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红枣4个,一起炖煮。易过敏者食物以高温煮熟为宜。

五月:养护心脏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要点:春夏之交心阳旺盛,人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机体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此时重点是护心。

生活提醒:南方开始要防热邪了,北方不热,正是北方老年朋友出门郊游的好时候。这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但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衣薄被单。若感冒,不可轻易用发汗之药。心态宜开朗畅怀,安闲自在,切忌暴怒伤心。

饮食推荐:本月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能防止心脏病发生。可多吃冬瓜、丝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山药等食物。

六月:注意饮食

2018年最新养生日历出来了!另加24道菜!快收藏~快群发~

养生要点:6月是梅雨季节,气候潮湿、闷热,气温明显升高,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进入高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牢牢把住“病从口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