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北京文學高峰論壇:講出專屬於今天的中國故事

北京文學高峰論壇:講出專屬於今天的中國故事

时间:2018-10-13 11:5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標題:“講出專屬於今天的中國故事”

  北京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鎮,改革開放40年來,先后涌現出了王蒙、汪曾祺、林斤瀾、劉紹棠、張潔、霍達、凌力、張承志、陳建功、史鐵生、劉恆、曹文軒、葉廣芩、寧肯、徐則臣、石一楓等一大批文壇名家。這40年來的文學如何梳理,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月12日,在“第三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的變化與發展”論壇上,近20位作家、評論家展開對談,他們從不同角度觸及了這個高深的話題。

  如何評點這40年來涌現的北京作家?85歲的文學評論家、編輯家張守仁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的文學成就,汪曾祺是最大的亮點。”張守仁堅信,汪曾祺的《受戒》將和曹禺的《北京人》、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彪炳於北京文學史冊,“看他寫的作品,人物關系處理得清新、溫暖,凡人小事、鄉情民俗集中呈現了人情、人心、人道。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藝術價值。”

  北京文學中曾涌現出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茶館》中的王利發等。40年來的北京文學史上,哪些文學人物具有時代感,同樣是評論家、作家感興趣的話題。文學評論家岳雯的盤點帶來了新鮮的視角,她認為張潔《沉重的翅膀》的主人公鄭子雲有改革家的闖勁,面臨思想觀念的沖突,作家寫出了他的孤獨感。而時至上世紀90年代,鐵凝的《永遠有多遠》裡的白大省,有著北京大妞的特質,沒心沒肺,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岳雯說:“這個人物符合90年代我們對北京的很多想象。”到了新世紀,石一楓《世間已無陳金芳》裡的“我”具有鮮明時代性,岳雯認為,其散淡的表情和老舍筆下的北京人不僅有暗通性,而且這個“我”面對“新”與“舊”的沖突時,內心有著極其復雜的糾纏,這正是如今這個時代人們內心的寫照。

  這40年來北京文學有哪些特質?文學評論家李朝全認為,北京文學是與大時代同向而行的文學,具有變革和創新的特質,北京文學全程參與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學發展歷程,諸如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文學、女性文學等,北京文學都有標志性作品、標杆性作家崛起。另外,網絡文學有唐家三少,兒童文學有曹文軒,科幻文學有韓鬆,文學評論有劉大先、白燁等。

  但同時,北京文學當下也面臨一些問題。《北京文學》雜志社社長楊曉升說,《北京文學》近日進行了北京本土創作人才調研,就中短篇小說創作力量而言,北京作家人數在江蘇、湖北、遼寧、河北之后。目前正在投入文學創作的作家大多數是中老年作家,30歲以下創作者僅佔4%。此外,北京作家對創作資源挖掘不夠充分,創作作品類型還顯單一,優秀作家隊伍有青黃不接的苗頭,從事京味文學創作的人群在減少。

  面對困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北京文學寫作將何去何從?作家徐劍強調文學作品中一定要有中國氣派。他認為,作家“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深深地淘一口新史詩的世象之井、情感之井、精神之井、文學之井,才可能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具有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作家石一楓認為,塑造人物始終為寫作的第一要義,“在寫作過程中,既要‘貼著人物寫’,又能發現人物與時代之間的勾連關系,講出專屬於今天的中國故事。”他相信,真正的典型人物都是時代的新人物。比如他創作的《地球之眼》中的苗秀華,這種大媽,在美國沒有,在英國找不到,過去的中國也沒有,隻有今天的中國才有這樣的大媽,“她們雖然歲數大,但時代意義是全新的。”

  此次論壇活動由北京作家協會、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雜志社、十月文學院聯合舉辦,這也是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重點活動之一。

(責編:鄒菁、吳亞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