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女性 > 女性读博生娃是否难两全

女性读博生娃是否难两全

时间:2018-10-10 17:1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读博和生娃是相冲突的。前不久,科学网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引发了关于女博士生生育问题的大讨论。

  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教育追求和生育本能之间的矛盾投射到这一高知女性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认为,读博这件事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承诺——学生找到合适的导师,在最好的年华做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提升自己,拿到博士学位;导师也有相应的研究任务需要学生一起完成。而如果女学生要在此期间拿出一两年来生娃,势必会打破这种承诺。所以她看到网上“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儿的,过了论文答辩,能顺利毕业就行了”一类留言时大为光火,直呼这种行为“自私”,无异于“耍无赖”。

  “如果别人都在辛苦努力,而她去生孩子,最后放水让她毕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有损整个博士群体的声誉。” 张海霞说,“而如果延期毕业,还需要对她付出额外的资助。”

  谈到如何对待读博生娃的难题,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明阳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建议导师们,博士招生以应届优秀男生为主;如果有非常优秀的女生报考,导师与弟子最好有个读研期间生育计划的约定。

  作为过来人,张海霞不愿意看到女性在招生时被边缘化。而她认为,“要条件”“要照顾”“甚至给导师扣上不仁不义的帽子”,这表面上是争取权益,实际上会损害女性接受博士教育的权益。

  张海霞介绍,她自己读博期间每天大概工作15小时,没有在这时候生小孩。按照她的理解,读博前和读博后是比较适宜的生育时机,她选择在博士后期间生育。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百分之百投入学业中的攻博状态。她们觉得,学业并非攻读博士期间唯一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达成动态平衡。

  生育和受教育都是合理的诉求。而女性的育龄又与接受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年龄高度重合,当这两件事撞到一起,谁来为女博生的生育问题埋单?一味强调需要作出过多的自我牺牲,结果就会像科学网博文中提到的那样,这些高智商、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降低,不少人表示“不生”,或者“坚决不生二胎”。一味要求让导师“宽容”“付出”,结果就会向张海霞担心的方向发展,导师避免招收女生,加剧性别歧视。

  李明阳认为,国家应该在就业、求职、医疗、保险、休假方面出台鼓励高级知识女性优生、多生的政策。

  香港大学的学生最近收到一封邮件,邮件中通知,该校为硕士生和博士生设立了两项新的假期:产假和陪产假,从9月1日起开始施行。申请假期并提交注册医师开的证明书后,学生可休连续10周的产假,不顺延在校学习时长。休假期间,奖学金正常发放,但计入学生正常学习期间的奖学金总额,不作为额外补贴。

  除了女学生的产假,对于男学生也设立了5天的陪产假。在配偶/伴侣每次分娩时,男学生可以一次性休完,也可以分不同时间休。

  而除了生产问题,读博和生娃的冲突还在于养育幼儿会挤占学习时间。

  为解决这一问题,维也纳大学设立了“儿童办公室”,专门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在学生忙于培训研讨会以及其他官方活动甚至私人活动时,儿童办公室安排了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加以配合。而耶鲁大学文理学院的“博士生家庭支持政策”则为有孩子的博士生提供每年4600美元的津贴。

  生育问题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只有当大家认识到女性的教育投入最终将回馈整个社会时,读博和生娃的矛盾才能化解。张茜 李晓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