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山中医特色服务网络建立 “治未

中山中医特色服务网络建立 “治未

时间:2018-09-25 13:2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70%。医学与药学的进步为人们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但也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有什么治疗方法能够通过预防保健把疾病消灭在襁褓中呢?市中医院的何希俊医生认为,随着“治未病”理念普及,中山亚健康的人群得到了更多的保健保障,今年敷三伏贴的人数比去年翻番,目前仅第一贴的已达2万多人,整个夏天敷贴的估计超过10万人。

随着“治未病”理念普及,中山亚健康的人群得到了更多的保健保障

  “治未病”就是保健康

  7月份以来,每天前来市中医院进行体检和治未病的人达到了200多人次。在繁忙的工作中,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何希俊一边为前来就诊的人把脉,一边向记者介绍:“治未病,其实就是有了疾病及时治疗,防止疾病恶化,或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只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治未病”的概念。”

  何医生表示,有一部分人从来都不在乎身体的健康,有了疾病认为扛一扛就可以过去了,这种严重违背“治未病”思想的理念,终究会让这些人尝到疾病的痛苦。如果我们能在疾病之前预防,在疾病之中有效的治疗,那么疾病对身体的危害,家庭经济的负担将会降到低。

  何医生认为,“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健康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即是未病先防,即着眼于平时的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同时,也是防微杜渐,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再者就是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古人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的说法,要求高明的医生要治未来之病。可见“治未病”历来受到中医界的重视。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见成效

  近,如果有心人士去到镇医院或社区医院,都会看到“治未病”中心几个大字,装修也古色古香,富有中医特色。

  “2008年中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11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之一,到2014年底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就已经配备了专职医护人员12人,中医类别人员达9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5人。同时,还发展了传统的望、闻、问、切的手段,新引进了 KY3H 中医体质辨识自助系统、SMF-Ⅲ中医脉象诊断系统及心理CT 测试终端等大型诊疗设备,到目前为止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已拥有红外热像诊断系统、人体成分分析系统,中医体质辨识自助系统、中医脉象诊断系统、心理CT 测试系统以及一大批中医传统治疗仪,丰富了传统治疗手段,去年利用传统治疗做预防保健的人次达12万余人次。”何希俊介绍,全市第一个中医养生基地上月已经在中山西区建成,基地中,通过养生健康大讲堂等方式,为普及治未病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为龙头,以镇区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治未病”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正在进行建设。截至2014年底24个镇区医院以及1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基本完成了治未病中心的建设工作。各医院及社区服务站均可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诊疗技术等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山市三位一体的“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初见成效。

  “去年进行三伏贴的市民约有4万人,基本在市大医院进行,而今年大医院的压力大为减少,这并不是人数少了,而是因为镇区、社区医院都可以实施了。目前,从各级医疗机构反馈的数据看,第一贴的就有2万多人,初步估计,今年三伏贴的人数将会突破10万人,人数成倍翻番。”何医生介绍。

  “治未病”服务模式逐步推广

  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所致。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未病如何开展?我市在积极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经过6年多时间的摸索,目前我市普遍采用“常规体检+体质辨识+中医经络检测+心理评估+传统治疗”的中医预防保健模式。以市中医院治未病示范中心为例,该医院根据整体观念、全科模式、身心并治、保健养生与临床治疗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手段并用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各大医院分别设立了五个“治未病”门诊:亚健康门诊、妇女保健门诊、心身医学门诊、健康调养门诊、传统养生治疗门诊。

  “在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2013年8月我市开通了省内首家治未病网站,在网络平台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网上交流平台,内容包括健康体检、保健宣教、保健治疗、适宜技术推广以及老年慢性疾病管理等多功能医疗信息,满足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需求。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中医健康档案的收集、指导、干预、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完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网络体系。”何希俊医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