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十面埋伏”,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时间:2018-09-20 21:4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文 | 邓宇,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文 | 邓宇,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我在厅堂值班巡视的时候听到某支行的保安师傅道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而这是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至理名言。这位师傅60年代生人,早年从一家国营商场跳到个体创业,跑遍了大上海、安徽等地,不幸的是经历了创业团队的解散、运输安全事故,红红火火的市场经济创业以失败告终。折腾几年后这位师傅投身到中国股市,不觉已经二十几载,见证了股市的起起伏伏,如今手里握着的只有一只苏浙地区的中小股,反反复复,偶尔买几只理财产品丰富一下流动性。

  当说起自己将要拆迁的房子时就会义愤填膺,因为这个三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万以上,好一点的楼盘甚至到了1.5万左右,保安师傅逢人就会说起中国房地产的“怪相”,想当初做实体的人如今也不得不陷入到这种时代洪流。我们身处于“十面埋伏”,风险伴随着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投资的机会,潜伏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大批的人倒在了风险事件面前,消费返利、金融传销等渗透到三、四线城市。

  查尔斯·麦基在写于1841年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这本书或许是最好的注解。金融风险问题似乎不再仅仅是风险本身,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的人性,以及我们对风险的认知、感受和理解。

  一、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认知误区

  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机会。这句话在过去直到现在仍然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对待风险,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反应却也有着同样的共识,即尽可能地通过分散投资、可靠信息以及多种渠道将风险降低,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同样重要。但是,人性或者说金融心理昭示的却是人们对于收益的持续追逐,对于投资热点的追捧。

  (一)普遍将收益置于优先地位

  某支行的张经理时常接到类似的投资房地产、比特币、以房养老的电话,各种推销应接不暇,而且身边的不少客户都把钱转走了,原本理财到期的资金全部转入到了不知名的比特币、互联网投资项目,收益远远高于银行理财。张经理担心的是收益持续下降后,理财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是每日咨询的客户追问资管新规的政策,对于后期理财收益的忧虑,对于保本产品的信仰即将要打破;一方面是每日转走到其他平台的客户,对于高收益的追逐,对于这些风险视而不见的心理,抢着购买热点城市的房子,不惜贷款加杠杆。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房地产投资是百分百的回报,房价总是在上涨,许多人认为股市到了底部,抄底的机会随时降临。大部分不明投资精髓的百姓将自己的身家放置于这些风险当中,将收益置于优先地位。

  (二)无视于风险的客观存在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片欣欣向荣,拔地而起的新楼盘,络绎不绝的投资客,甚至还有不少人加入到长租公寓的投资中,高额回报、炒作租房资源、抬高租金等,将资本发挥到最大价值。殊不知第一家踩雷的杭州鼎家正在走向破产边缘,资金链断裂,这背后必定着更多的投资风险,牵涉到大量的投资者。

  在风险真正降临时,没有人可以坐以待毙,而更为感慨的是没有人可以相安无事。2018年6月,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600663,股吧)金融论坛说,“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这句话振聋发聩,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人群无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于身边的金融风险熟视无睹。

  (三)风险距离自己非常遥远

  心理学上讲乐观偏差,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好的事情,而他人更可能经历坏的事情。今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十年,也是亚洲金融危机二十年。我们看到很多的文章都在分析危机的原因和背后的真相,经济学家、投资咨询公司、政府研究部门、自媒体等等提示着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其实就在身边,所有人都可能置于风暴中间。

  米歇尔·沃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灰犀牛笨重、反应迟钝,人们往往难以察觉,直到犀牛向你狂奔定会猝不及防。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投资者仍然坚信风险远在天边,三、四线城市的人总觉得风险在一线城市,那些P2P、互联网理财、房地产投机与自己无关。可是类似“钱宝网”、善林金融等等就在我们的社区、街道和邻居,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金融风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民间借贷、金融传销、金融诈骗就在基层,就在我们的亲戚朋友的饭局上,人们谈论高收益和高回报,却从不谈论风险。

  (四)风险降临时无计可施

  最近我们留意到很多的标题,有些是严肃的分析报告,有些则是某个事件的分析,专业和调侃充斥着网络。例如“这一代的年轻人将是最艰难的一代”、“千万豪宅的我们过拼多多拿着三千生活”、“中产阶层的焦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告急”、“P2P踩雷的时代”等等,似乎风险来临时我们无计可施,手足无措,对于风险后的补救显得仓促而悲戚。

  但是,我们在购买房产、打新股、投资P2P、参与互联网金融时就没有预感到这些产品背后的风险吗?或者说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些投资后的收益是多少吗?没有人承诺这些收益到底是多少,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从众心理、随波逐流,乃至于侥幸心理作祟。风险来临时没有预案,就像8月山东寿光突如其来的洪水两三天就可以冲走一家人的生计,缺乏风险保障,二十万的大棚顷刻化为乌有。当P2P的投资者意识到踩雷的时候只能前往事发地静坐示威,一切都没有风险的预兆和风险来临时的准备。

  二、金融风险的心理学透视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金融领域,因其复杂性、多样性和市场性,同时还有人性的因素。风险普遍存在,这是一条基本规律。2018年8月24日召开的“金稳会”的主题正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见风险是目前金融工作的重心,这也关乎到我们寻常百姓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