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事实之痛:在新闻现场的“守门人”哪儿去了?

事实之痛:在新闻现场的“守门人”哪儿去了?

时间:2018-08-05 17:1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愿母亲幸福安康”、“据说这张图会把爸妈身上的疾病带走”……春节期间,朋友圈一度被“地藏菩萨图”祈母平安刷屏,但最终却被原作者证实为谣言:图上并非地藏王菩萨,而是释迦牟尼相;创作时也没有“保佑妈妈、佛系疗愈”等特殊含义。近日,工信部情报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各种形态的虚假新闻及网络谣言已经超越“标题党”和“三俗新闻”,位居网络媒体三大公害之首,2013年以来略有缓解的虚假新闻及网络谣言在2017年似乎又有明显的抬头之势。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态势之变?怎么扭转这种局面?

新闻越来越多 “现场”越来越少

虚假信息,古代就有,无论是“大楚兴,陈胜王”这样谣传王朝更替的“大谣”,还是“三人成虎”背后的市井“小谣”,抑或是前段时间拉着媒体扯大旗发布类似“喝XX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X酒抗癌”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所谓结论性研究成果,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掀起了或大或小的波澜,但与之相对的却是真相的姗姗来迟。美国作家马克o吐温的名言“当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就是对虚假新闻及谣言传播的一种艺术性表述。

工信部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以人民网、新华网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以腾讯新闻等为代表的网络原生媒体,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在整体公信力的引领方面表现的相对好一些。但是,互联网生态庞大且复杂,姑家婆家都有,在网络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尽管有权威媒体的引导,伪原创的信息、粗制滥造的信息及三俗类的信息依旧充斥互联网空间,不仅严重稀释了严肃新闻信息的传播力和阐释力,也带来了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时的信息焦虑,从而造成了优质新闻信息供需之间的不平衡矛盾,而造成这种媒体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场”越来越缺位。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平台与渠道于一身,新闻信息由媒体采集、媒体传播,媒体既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把关者、传播者,媒体集各种责任于一身,媒体的从业者也会拿出足够的时间去调查、核实、研究、编辑,确定无误后再传播。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塞到人们面前的信息越来越多,多到读者无从选择,但新闻制作的过程却越来越粗糙,新闻、广告、舆论混为一体分不清楚,真实性更是无从判断。

一方面,自媒体时代,“100000+”成为信息价值判断标准。为了赶时间或者博眼球,很多自媒体以及部分专业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严,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各类卖萌、猎奇、惊悚、情色甚至虚假新闻和谣言充斥网络,而经过深入采访的严肃新闻却被边缘化,建立在扎实调查基础上的深度分析也常常得不到好的推荐位置,最现实的写照就是曾经听到一位科普作者感叹:“我通过详尽调研、费尽心思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却比不上人家一篇‘不转不是中国人’!”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取代了跋山涉水,“现场”越来越缺失。传统媒体记者越来越满足于听听新闻发布会,习惯于要“通稿”,通过网上搜索未经核实的二手资料去整合新闻稿已成为好多媒体人的套路,别人嚼过的馍能好吃么!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态度做新闻,其结果就是真相越来越远,反转也就越来越容易,新闻的公信力也必然下降。

作为新闻媒体的从业者,“在现场”不仅是杜绝虚假新闻的最低标准,也是增加新闻权威性、真实性的必然选择。有“中国的林肯o斯蒂芬斯”之称的调查记者王克勤曾写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山西煤窑真相调查》、《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等一系列促使行业变革的深度报道,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一线调查取证,即“在现场”,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未经我的查证与核实的东西,绝不写在我的报道里。”

“精神中产”驱动内容专业与营养

科班出身的媒体人都知道“守门人”的概念,这也是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媒体之所以有公信力,公众之所以信任媒体,就是因为媒体产品是经过层层把关的成品,它不会因为记者、编辑等某个关口的个人好恶,而改变新闻本身的真实。但在盲目追求快速、点击率、浏览量的新闻快餐时代,别说自媒体根本就没有把关人,就是传统媒体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新媒体,守门人是否尽职尽责都打了大大的问号。

今天的好多主流媒体,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往往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流量为王、新闻公关化、有偿新闻等都不是什么行业秘密。很多假新闻往往首先发布在自媒体,之后专业媒体经过简单复制粘贴,进而造成假新闻扩散。《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2017年十大假新闻”中,包括“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三名女子赴韩整形离境在海关被扣”、“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等在内的大多数虚假消息都是这种套路,其结果不仅影响受众信息获取,伤害的也是新闻业的信誉和权威,这个时候就不仅要问:媒体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记录和传播无疑就是答案。传播好理解,即在有限的事实中实现舆论影响的最大化。相比之下,记录则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事实本身,二是事实所传达的情感。但不论是记实还是记情,真相,始终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记录和传播的过程里,每一位新闻从业者,始终要以真相为前提、以价值为目标、以良知为底线、以引导为职责,当事实就在生活中时,当事实需要客观记录、如实传播时,就应该有直面真相的魄力、报道真相的勇气和引领受众的能力,而这也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信息爆炸的当下,好比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者“衣食住行”的需求不再仅限于温饱,他们对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亦是如此——已经从单纯地追求有趣、好玩儿、时效等基础实用价值,转向人文关怀、精神引领、认知升华等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也就是“精神中产”。在这样的认知趋势之下,通过算法进行投其所好地“喂食”只会越来越局限人的思维,让认知窄化,最终沦为一个“土鳖”。相比之下,通过专业的内容输出,在精神层面能够引发受众思考、帮助提升受众认知水平的专业新闻网站更受“精神中产”阶层偏爱,这也是内容营养性自身的魅力。

这一趋势在工信部的报告中也得以印证。比如在新闻客户端用户信任度和满意度的排名中,居于前列的是以专业内容输出的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腾讯新闻,相比之下,精于算法推荐的今日头条排名则明显靠后。人民日报公信力自然不用多说;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第一个成果,内容专业度上也可圈可点。相比之下,作为商业媒体的腾讯新闻不仅推出了“较真”这样的专业事实查证平台,也有《中国人的一天》《活着》《今日话题》这样聚焦人性、伦理、理想的特色栏目,在满足真相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新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