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百科 > 电视养生节目存三大乱象

电视养生节目存三大乱象

时间:2018-07-06 16:2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米汤好比人参汤,坚持喝身体好”、“每天喝养生粥,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如今打开电视,总有一批专家在讲养生,真假难辨的养生观点在上了年纪的观众中颇有市场。

针对如今电视养生节目的乱象,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发布通知,要求从明年1月1日起整顿电视养生节目:严禁发布广告,并规定此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社会公司不得参与。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国家出台整顿严规,将有利于净化屏幕养生乱象。

那么,电视养生节目倒底有哪些乱象呢?

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高

乱象一:“伪专家”层出不穷

其实,养生乱象问题早就存在,尤其是在电视上,从张悟本在电视上大讲绿豆养生,到各地电视台推出的所谓“养生专家”,养生节目在电视上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不少节目更是暗含“忽悠”—伪专家、推销神药,令养生节目彻底变了味。

“电视养生节目往往有个专家,他说的应该可信度高,毕竟这是权威专家。”不少老年人是养生节目的忠实观众,每次电视养生栏目基本上一集不落,还经常拿本子记笔记。

不过这些专家真的靠谱吗?国内火热的电视养生节目也包装出一批“神医”、“专家”,如“芒硝治百病”的胡万林、“山药薏米王子”中里巴人、“断食排毒法”林海峰……常因一个节目火遍大江南北。其实,这些所谓的“专家”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真正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有些甚至是根本不具备医学知识和资历的社会人士,最终因大家“扒皮”倒下。

乱象二:以养生为名推销“神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规定,电视养生节目不得由社会公司制作。事实上,国内许多养生节目不是电视台自己策划制作的,这些由社会公司制作的节目中常常夹带“私货”。

养生栏目中,推荐一些药品或保健品多以软性形式,推荐产品也在所谓的传授保健知识掩护下,极具隐蔽性。

今年6月被总局明令禁止的电视养生节目《杏林好养生》曾在陕西卫视等台播出,节目一开始就有位号称有着高学历的养生专家针对各种疾病讲授真经,再用隐蔽的软广告推销“神药”,节目结尾,总有现场观众饱含深情地讲述“神药”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的故事,同一产品能让瘫痪多年的中风患者下地,还让老年痴呆症患者变聪明。不少中老年人往往先被节目打动,最后花大价钱买下一堆没用的药。

一些被推荐的神药其实只是普通食品。如《健康365》推荐一种号称能治愈心脏病、高血压、脑中风的“神药”,后经调查发现,该“神药”既没有说明书,外包装上也没有批准文号,只有一个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产品类型标注的是“糖果”。

一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收看这类养生节目后,有的损失不少钱财,有的甚至拒绝正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乱象三:明星站台为“忽悠”助力

为了增强可信度和公信力,不少养生节目还邀请不少名人、明星前去站台。明星的影响力,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容易认可这些节目和其中的“忽悠术”。

如屡次被“扒皮”的《杏林好养生》,在老年观众群中很有影响力的蒋大为出任过嘉宾,天津几位相声名家也上过该节目。此前,湖南卫视被禁播的养生节目《百科全说》,也由谢娜等名人担任主持。

此外,一些专家提倡的养生理念本身也存在不少漏洞。国家卫计委健康教育指导首席专家孙树侠表示,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医学上强调的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理念,以及药物的“辨证论吃”原则。“任何养生方法只是针对特定人群,但现在养生栏目片面追求一些共性养生方案,很容易误导一些普通观众。” (钱宇阳)

一些人轻信养生节目,除了伪大师和养生类节目“忽悠术”高明外,也与科学素养缺失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营养盲”甚至多于文盲。

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表示,随着大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意识地主动获取各种健康知识。但由于接受正确科普信息的渠道有限,导致健康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有些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医学常识,基本是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而且现在很多疾病防治知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些健康节目或书籍更是“伪装”的广告甚至谣言。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政府应尊重公众的养生需求,对公众的健康理念还需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