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产品 > 【思维方式思考养生23】给千万考生和家长一些建议

【思维方式思考养生23】给千万考生和家长一些建议

时间:2018-06-15 06:3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思维方式思考养生23】给千万考生和家长一些建议

  【思维方式思考养生23】给千万考生家长一些建议

  童大焕—2018年6月7日

  一年一度高考,北京的天空,连风都安静得树叶纹丝不动。

  今天有975万考生走上考场,其中约有8成能上大学,但能上大学的,占同龄人的比例也不会超过30%。基于覆盖两万多个农村学生的八个大型调查的数据,著名经济学家斯科特·罗泽尔(Scott Rozelle)和他的团队估计,中国农村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竟然高达63%。也就是说,在100个农村初中生中,只有37个可以读到高中毕业,其中,只有23个读的是普通高中。而这23个人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大学。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家庭对“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以及在巨大经济的压力下做出的冲动决策。

  但大学教育对人的命运是有正向改变的。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学历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回报,且这一回报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持续增长。美国的研究发现,在1999年,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终生收入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高75%,到了2009年,这一优势扩大为84%。就中国而言,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学学历的收入回报率有了大幅度增长,王小军等人利用三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发现,对于一个随机选择的个人而言,就读四年制大学的累计回报率从1988年的24.4%增长到1995年的42%,到2002年甚至达到165.1%。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许多多老师发表于《社会》的论文通过分析“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2009-2013年(五期)的数据,指出大学教育可能通过选择效应、符号效应和大学教育本身对人力资本的提高效应,来提升学生的收入回报,而越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提升作用可能越为明显。不过,略带讽刺意味的是,本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更多的寒门子弟,却恰恰最容易在求学的道路上自愿或不自愿地退出。

  许文发现,控制了大学的学校和专业后【即大学和专业固定,不再作为变量】,家庭背景和认知能力对初值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非认知能力的作用则非常可观——自我效能感每上升1分(尺度为1-4分),大学生收入就会增长11.6%;自尊感每上升1分(尺度为1-5分),大学生收入就会增长9.5%。这一效应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不受在校表现(如学业成绩和实习经历等)因素的干扰。

  许多多的研究结论,如果换成我的话来说,就是上了大学以后,社会对你认同感增强以及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增强,会带来显著的薪酬提升。

  但是目前,我们没有足够的研究和证据,表明上大学到底带来了多少知识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如果有这方面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肯定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自我、学会独立判断和正确认知世界,并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英美顶尖学校最看重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创新精神,和未来改变世界的“潜力”。

  但在中国大陆,有点恰恰相反的味道。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在培养标准件,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辩论,甚至以几十几百年不变的唯一意识形态为标准,鼓励学生告老师的密。导致的结果是:人格和智慧双重萎缩,老师和学生得过且过,教育沦为文凭工厂,学生成为平庸圆滑的木头人。那些在社会上获得的薪酬和平台优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能力。

  近日,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发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高校中美国共有51所大学入围,中国的顶尖高校—清华和北大虽然勉强跻身前100名,但排名却出现断崖式下跌。其中北京大学从去年的54名跌至92名,清华大学从去年的65名下降到98名。

  一位当年高考省文科状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现居住美国从事金融业工作的高考状元,以未名河为笔名,2018年6月6日在“西洋参考”公号撰文称,《再来一次,我会放弃北大》:“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会希望有机会本科阶段就出国读书......我人生中教学水平最差老师,是在北大遇到......在美国,学生给老师,下级给上级送稍显贵重的礼物一般是不太适宜的,很多老师和上级并不喜欢学生或下属这么做。国外优秀的大学的毕业要求确实比国内大学严格,平时的学习压力确实更大,混日子是可能毕不了业的,正因为如此,能得到国外优秀大学的学位,日后在职场上,还是有加分作用的。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报告,美国只有56%的大学生能够在6年之内完成本科课程毕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过去10年,赴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学生增长了500倍;如今,中国大陆托福成绩超过110分的学生爆满。不走高考独木桥,00后成为真正全球化的一代。(《腾云》64期精选,作者Shasha,2018年6月7日)

  2016/17学年,就读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国学生人数增至350,755,较上一学年增长6.8%。尽管增速放缓,但绝对人数仍持续高位。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在所有留美生源国中连续第八年位居榜首,占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32.5%。(《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国际教育协会(IIE),2017)

  做了那么多的背景铺垫,最后才来说一说我的建议,不止是针对本届考生及家长

  1大学教育是有用的,知识无用论永远是不对的;关键在于怎么样的知识有用。

  2大学有用,以前更多的是起到“身份识别”和“自信提升”的作用,今后一定会回归到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提升上来,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以及终生学习的准备。

  3技术进步特别快,一个行业颠覆另一个行业往往是不知不觉间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除非有特别特殊的兴趣和特长,否则专业未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在中国大陆,大学录取是学校本位而非学生本位的,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专业诉求。我们的教育,从小围着统一高考的指挥棒转,也不注重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比如,一个学生报了第一批重点校录取的某专业,如果该专业没有录取,又不服从校内专业调剂,那么按现有录取规则,他(她)99%以上的可能会被降格到第二批甚至第三批普通学校录取。

  有鉴于此,在大陆上大学,选择城市比选择学校和专业都更重要。城市带给你的视野,可能超过大学给你的那点可怜知识。

  4首选美英,次选香港,最后选大陆。美英和香港的二流大学,也许丝毫不逊于大陆的985和211。尤其他们在启发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上,与大陆几乎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