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数字金融欺诈从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

数字金融欺诈从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

时间:2018-06-08 18:5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法制网北京5月31日讯 记者辛红 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金融欺诈手段正由简单的盗号、盗刷、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并叠加传销、兼职赚钱、网购退款、金融理财、虚拟货币等更为复杂多样的手法,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跨区域等新特征。

  这是今天由京东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共同撰写的《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披露的。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数字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发展,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与此同时,金融欺诈风险不断扩大,反欺诈形势严峻。传统反欺诈手段维度单一、效率低下、范围受限,难以应对新型的欺诈手段。

  白皮书认为,在欺诈团伙产业化、规模化,且广泛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今天,反欺诈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字金融反欺诈的实际效果。从技术的运用层级和着力点来看,数字金融反欺诈技术手段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引擎等类型。

  白皮书中主要列举了8个数字金融场景,即网络支付,网络运费险、网络借贷、网络营销、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手机银行、生猪保险。

  以网络支付场景为例,某用户被通知自己在某平台注册了一个新账号,购买了高达49966元的商品,实质上并非本人的购买行为。该平台风控部门利用其风控体系在支付的那一刻触发预警,接到预警后,风控负责人快速安排对这一订单的拦截,同时安排发货以进一步锁定嫌疑人,最终帮助用户挽回损失。

  如何应对欺诈的新形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杨东表示,反欺诈方式必须从孤军奋战走向联合打击。反欺诈不仅仅是针对已发生的诈骗行为,事前做好防止工作,防患于未然、打击于无形才是上上之选。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犯罪侦查系主任秦玉海认为,从实践经验来看,反欺诈之战不是某一种技术或方法的单打独斗,而且一场集数据、技术和机制于一体的综合防御战。

  白皮书认为,未来数字金融反欺诈之路应该从数据、技术和机制三个方面均衡发力。数据获得是反欺诈体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强化对数据使用的安全保护、加强信息披露,是反欺诈体系发展完善的当务之急。

  技术是支撑。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反欺诈模型和系统构建,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欺诈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技术在行业内共享,优秀企业的技术输出值得鼓励。

  机制是保障。建议构建由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反欺诈联盟,建立数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机制,并加强行业层面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可以联合建立客户权益保护中心,建立行业风险缓释与互助机制。

数字金融欺诈从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