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时间:2018-03-18 13:3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从技击考量,太极拳套路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劲力柔软,而劲力柔软的获得主要靠用意不用力的抻筋拔骨练习。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是向上的行为。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是向下的行为。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同时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上下两端对拉拔长,人体相关筋膜被抻长,相关骨骼被领起,身姿变得挺拔起来,这是抻筋拔骨的一种表现。抻筋拔骨,骨会被领拔,却不能被拔长,只有筋会被抻长。筋抻长后领起骨骼,使骨架结构更稳固灵活,提高身体在弯曲时候的承受能力和肢体的延展能力。抻筋拔骨,通俗的理解和做法就是拉伸韧带或叫做柔韧性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但使筋被抻长,同时使肌肉变得更富有弹性。常见的抻筋拔骨方法有静压、振压、速压、缓压、踢、弹、蹬、踹、鞭、缠、旋、拧等等。这其中,瑜珈的抻筋拔骨与太极拳套路练习里的抻筋拔骨较为接近,为使抻筋尽可能充分,都是在筋抻开后或停顿不动或缓慢运动,尽可能延长筋抻长的时间。两者的区别在于,瑜珈的抻筋拔骨是把筋抻开后保持姿势不变,坚持一段时间,针对性局部性强,肌肉紧张程度高,是体内无气的运动。而太极拳的抻筋拔骨是把筋抻开后进行缓慢运动,有时可以慢到停顿不动,外不动而内动,但停顿的时间很短,肌肉处于似松非松将展末展的状态,紧张度很低,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整体立体外撑,伴随体内气遍身躯不少滞。太极拳相对别的拳种演练时是慢,而抻筋拔骨时的“缓慢运动”不是一般地慢,是杨澄甫老师的“愈慢愈好”,王芗斋老师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的慢。由于是“愈慢愈好”,从前动演变为后动要经历较长时间,这期间要经历好几个完整的呼吸,这时要采取开呼合吸或开吸合呼是行不通的,唯一的选项是“忘息”、“口呼鼻吸,纯任自然”。

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由于是“愈慢愈好”,从前动演变为后动要经历较长时间,这是一个缓慢移动的逐渐变化的桩,这时要加以攻防想象也是行不通的。忘息,又不做攻防想象,那要做什么呢?做对拉拔长,抻筋拔骨——在保证动作准确的前提下,似松非松将展末展,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呵护、欣赏、享受抻筋拔骨之快感。这种快感,在动得过快或动得过慢时都会淡薄甚至消失。其他形式的抻筋拔骨,使韧带很容易受伤。韧带拉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比骨折更为麻烦,因为韧带组织不易再生恢复,如果处理不当或误诊而转成慢性疾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且以后易再次损伤,会带来终生疼痛。韧带拉伤、软骨撕裂、跟腱撕裂,引起关节炎症、神经痛等,就是常见的“瑜珈病”。太极拳的抻筋拔骨是练养结合,不会使练习者受伤,也是紧张运动后的一种很好的放松。

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打拳不做攻防想象,那还是拳吗?打拳是否要做攻防想象,要看是什么拳。自由搏击赛场上,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斜飞势、海底针等中听不中用,派不上用场,拳打脚踢才是解决战斗的最好方法。而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假借诸如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斜飞势、海底针等动作行抻筋拔骨,可使运动富有弹性,使劲力柔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只有劲力柔软,才能在发力时达到拳似流星发如弹的目的。文章摘自:《少林与太极》文/王荣泽 王乾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