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立夏养生 > 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普:立夏养阳需讲究养生原则

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普:立夏养阳需讲究养生原则

时间:2018-02-05 07:1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立夏了!所谓入夏的标准,即候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一候为五日。现在正值五月初,是春夏交替之际,此时早晚凉爽如春,中午时分炎热如夏。但近日气温上升明显,甚至达到了30°C,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

  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临床中,主诉有乏力、体倦的患者明显增多,占30%以上,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感冒了,大都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其实这与时令节气有关,在春夏交替之际,天气骤然转热,人体阳气外越,体内顿觉空虚,实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治宜益气养阴。

  《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典型表现可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舌尖红,脉虚等证。宜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证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藿香正气、十滴水药物组成是辛温热药 并无凉药

  初夏之际,谈暑似乎尚早,真正的中暑一般还会兼湿,自然是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只能称为热。仔细体会,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夏季防暑、消暑,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心想着要躲到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但中医认为,夏季必须要养阳。大家夏季中暑的时候,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藿香正气(片、胶囊)是夏暑季节必备之品,大家需要了解的是,藿香正气药物组成是由:藿香、半夏、陈皮、茯苓、苏梗、厚朴、白芷、生姜、大枣、大腹皮、白术,都是辛温药,没有凉药。

  而另外一种解暑药十滴水,成份为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其中用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都是辛热药物,按常规思维,解暑是不是该用点寒凉药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刘承主治医师为您介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界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四肢不温,完谷不化是阳虚

  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

  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质不足,五脏皆有阴虚,其中肾阴为诸阴之本。阴液对人体有濡润涵养的作用,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面红上火;阴虚则干涩,表现为咽干口燥,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则外寒;阳气对人体还有推动的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对血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较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如人在受到大的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中医讲“恐则气下”,气下则不能正常固摄所致;或口水鼻涕较多;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处于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障碍,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正常,举例来说,如果膀胱的气化出现障碍,排尿就会出现异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不畅,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还有象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阳气虚的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消化力差;精神不振,困乏无力;动则汗出,易感冒;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皮肤湿冷。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或过用苦寒药物。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万物就缺乏生命力。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阳气的重要性,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宜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导致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体内寒湿过甚,所以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