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共享健身仓:公益或是正途

共享健身仓:公益或是正途

时间:2018-01-11 20:5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最近半年来,在上海不少的街心公园和社区里,都多了一座大的长方形盒子,吸引了不少散步人群的好奇目光。它们有的是玻璃结构,有的看起来更像是集装箱,但里面的东西都差不多:超不过三台跑步机,一些简易的哑铃,几张瑜伽垫。是谁把健身房搬到了这里?

  共享经济新标的

  从共享出行开始,雨伞、篮球、充电宝甚至于马扎,任何物件似乎只要被冠以共享之名,都可以成为热点。共享经济的概念进入中国后在资本的裹挟下不断变化,共享故事在不断凝练中越讲越好。如今,这个市场又有了新标的物。这一次,战火燃烧到了健康领域:脱胎于国外成熟的24小时社区健身房,它有个时髦且接地气的名字,共享健身仓。

  从硬件上来讲,其封闭的形态、标准化的设备、成熟的注册和支付系统,都让资本看到了它在成本方面的可控性,并且在推广中具有极强的复制性。更重要的是,相比连锁健身房在区域性甚至全国推广时,会遇到因地域不同,进而产生因管理团队、私教团队的服务水准存在的差异隐性人力成本,打着时下最火“无人”招牌的共享健身仓无疑最大限度地规避了这类隐性风险。

  另外,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健身房这种运动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采纳。这由每座城市的商圈、社区、学校周围街道上来自各健身房、私教工作室的地推人员就能判断出,健身行业处在风口中的哪个位置。如此火爆,再搭上自带流量的“共享”,这是一张很容易画起来的大饼。

  经济属性再考量

  热衷于共享的人们,多留恋其方便实惠;资本热衷的是边际收益、递延收益;所以,在经济性考量中,就会不断重复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不同故事。

  在对标传统健身房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会费宣传中,共享健身仓打出了低价的招牌。然而实际上,以北京通州某小区的“觅跑”健身仓为例,其收费为每小时12元,假设一位有跑步习惯的用户长期使用,每天一小时,按一个月30天算,一年下来的费用也需要4320元,如此的开支,长期健身用户必然会作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随着共享概念逐步进入下半场,任何一个顶着“共享”帽子进场的新事物都会在初期被人们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且不论共享健身仓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一天成为共享单车在草莽时期那样的“国民素质照妖镜”,单就其“无人”的招牌,就需要谨慎地衡量一下利弊。狭小且空气流通差的空间内,随时面临着“共享汗味”的尴尬;用户体验差影响可能相对较小,无人的健身环境中,更重要的隐患在于其安全性:如若发生因使用器械不规范而出现事故,此时无人管理的弊端就会被成倍放大。

  与之相对应,那些真正有健身诉求的用户,需要在健身房中使用更复杂、更有针对性的器械去挥洒汗水;其次,相比健身仓封闭的空间,传统健身房内开阔的场地,更有利于用户去释放情绪与能量,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最后,人类毕竟是需要情感沟通的群居动物,虽然健身仓内可以与各种健身APP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但与传统健身房各种音乐与灯光中进行的热火朝天的课程、器械区内“明争暗斗”的力量与形体的比拼,这其中所营造出的氛围与环境是健身仓难以企及的。

  公益气质更靠谱

  健身仓的形态,满足的只是健身人群中极小众的一部分:他们对健身的标准要求不高,简单的运动达到出汗的目的即可;他们的健身时段比较随机,甚至更偏向于夜深人静时;由于锻炼的强度在可控范围内加上时间很难与大众匹配,一定程度上,他们更喜欢在安静的健身环境中去独处思考。

  不管是北京的健身仓,还是上海的公园盒子,其在资本眼中是便于复制的、简易的健身器材搭配的轻操作模式,现实中却无法真正满足对健身有一定强度需求的人群。

  事实上,共享健身仓很难成为健身行业的大趋势,它更适合作为健康领域中,健身房、球场、泳池和户外运动的有益补充,即便唤醒了部分平日没有运动习惯人群的健身诉求,这样的形态也绝不会成为人们的主流选择,反而会将其中相当一部分用户导流至传统的、功能更加齐全的健身房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