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养生产品 > 保健品“陷阱”为何屡屡得逞?

保健品“陷阱”为何屡屡得逞?

时间:2017-12-08 13:0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保健品陷阱为何屡屡得逞?)

保健品“陷阱”为何屡屡得逞?



  

  11月,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因“卧底”查处保健品讲座“火”了,大家纷纷为其点赞;近日,四川宜宾一位73岁的大爷去世,家里堆积了很多未用过的保健品,其家属表示,老人生病不吃药只吃保健产品,前前后后花去20多万元……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时有发生。保健品“行骗”有哪些套路?老年群体为何屡屡中招?了解保健品“行骗”的基本内容,以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保健品“行骗”有哪些套路?
  套路1:免费试用。“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还免费。”
  利用“赠药”、“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吸引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最后都因不好意思,只好购买其产品。
  套路2:高科技。“负离子纳米技术,有特殊疗效,再不买就没货了。”
  打着“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旗号,以质次价高的保健品诱骗老年消费者,夸大宣传,同时制造争相购买的假象。
  套路3:“名医”会诊。“您的病正好刚出了特效药。”
  以“名医”义诊形式开展咨询。名医把脉诊断后,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借机推销药品或医疗。
  套路4:会销+专家忽悠。“来听权威专家的养生讲座,免费送鸡蛋、酱油。”
  发传单、送小礼品等形式吸引老年人听“权威专家”“免费讲座”,再通过各种活动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
  套路5:廉价旅游。“300元香港七日游,名额有限。”
  低价安排老年人外出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强制或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套路6:投资保健品,给予高回报。“国家支持的项目收益在20%-30%,您可来公司参观。”
  一些不良商人向老年人承诺购买保健品投资,可按月给予高回报,这其实是一种非法集资,是违法和无法保障的。
  谨记:免费承诺别轻信;伪科学要擦亮眼;“名医”忽悠不上当;养生讲座不购物;廉价旅游不靠谱;投资风险要防范。
老年群体为何屡屡中招?
  现代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足。这么多年来,保健品市场历来乱象丛生,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养生谣言,推销给老年人的所谓保健品,往往质次价高,大多数毫无任何保健价值。现代的老年人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足以识破保健品营销噱头背后的谎言。

  保健品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孤独。绝大多数老年人与成年子女是分开生活的,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老年人可能整周、整月都见不到子女。二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年老后,身体相比以前明显不适,对于死亡与疾病的焦虑也更为显著。保健品营销人员经常鼓吹保健品对防病治病以及健康长寿的功效,以慰藉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情绪,并通过与老年人充分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纾解孤独感,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的慷慨解囊也就顺理成章。
如何引导老年人不乱买保健品?
  趁家中老年人还未老时,多陪伴他们,早点灌输防范思想,告诉他们有病要上正规医院,不要乱服药,同时收集受害者的例子,讲给他们听。
  如家中有老年人,设法阻断他们的信息源,如果正受蛊惑,要看一下他们吃的是什么药,有条件的可送检,尽量减少风险,防止铸成大错。(整理/本报记者 贾向媛)

(原标题:保健品“陷阱”为何屡屡得逞?)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