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时间:2018-10-12 09:13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王无邪为孩子们讲解自己的画作。刘中 摄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蜡笔、铅笔、水溶性彩色铅笔,甚至梳子,都是王无邪的创作工具。莞城美术馆供图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1959年,王无邪在准备个展时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莞城美术馆供图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王无邪为艺术爱好者讲解自己对于画面构成的理解。莞城美术馆供图

王无邪:似水年华,翰墨氤氲染乡愁

王无邪。麦炜源 摄

  “思无邪,诚也。”

  说起“王无邪”这个名字,人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在香港,他是“水墨”的代名词,是“东西艺术融合”的先行者。他以文学为本,以设计为构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当代为表象,传承立新,是当今香港水墨画坛的代表性艺术家。

  这位生于虎门的东莞人,幼年随家人移居香港,也曾侨居美国多年,种种历史的机缘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王无邪广阔的人生和艺术视野,这对他的艺术实践构成了深刻的影响。

  文:麦炜源李彤晖

  “回”是主题

  也是另一个起点

  9月25日,“山水城象——王无邪作品展”开幕式在莞城美术馆举行。在活动现场,王无邪身着深灰色西装,声音沉稳浑厚,神情和善谦逊。作为首次在故乡举办的展览,在他看来,“回”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主题。一方面,王无邪通过展览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另一方面,他带着自己的艺术成就回到故乡,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根源。“之前,香港理工大学曾举办过我的回顾展,当时主办方把‘回’字融入一幅画中,作为该展览的海报。我觉得‘回’字是一个很适当的表达。而此次到莞,‘回’字的感觉就更强了,因为这里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家乡。”

  生于动荡的年代,长期在国门之外生活,在王无邪的谈话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游子”身份:“游子身份,就是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感觉,就像水一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古文里就有很多用水来做象征,而‘水’也是我创作的重要主题,它代表了我的身份、我的一生。”时过境迁,乡愁、家国等感怀情愫均融入了他对水的描绘中。

  正如王无邪在开幕式上所言:“这个展览,代表我在寻根之旅中到达了一个很实际的点。这个点,就是我终于回到家乡了。”多年来,回乡寻根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他的艺术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但他仍坚定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化有着无尽的可能。

  9月26日下午,王无邪受邀参与了莞城美术馆举办的“名家课堂——水墨艺术雅集活动”,与绘画爱好者一同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他作画时挽起衣袖,用满是皱纹的手指紧紧夹着笔,站立在画板前示范讲解了一个多小时。他的妻子就坐在一旁的听众席上,她说:“他一直都是这样站着画画,习惯了。”片刻之后,王无邪便开始分析起了自己的作品,解答现场观众提问。

  王无邪曾从事过美术馆的相关工作,对于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作用,他认为,美术馆是一个保存文化遗产,同时教育群众的重要机构。“美术馆应该启发与培养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表达艺术的平台。”

  “对我来讲,画画不是一份工作,是没有退休期的。”王无邪曾说。在他来到东莞举办展览的两天里,参加开幕式、为学生导览、接受媒体采访、示范绘画,八十二岁的身躯仍在画板前忙碌着,人们相信,此次“回”的旅程将是他的又一个起点,艺术创作不会休止。

  采撷东西

  笔墨生情

  探寻王无邪的艺术道路,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循着他给出的线索:文学、设计、东方传统和西方现代。他说:“四块基石,以不同比重的组合,助我多元探索,在时空的递变下,能力所及,突破原有路线。”

  1936年,王无邪生于东莞虎门,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在接触过西方现代文学后,开始进行诗歌创作,有志成为一名诗人。高中毕业后,王无邪与友人合资出版诗刊《诗朵》。他曾与叶维廉、崑南一起被称为香港诗坛“三剑客”。

  机缘巧合下,文学并未成为王无邪最终的归途,但为他的绘画之路带来了很多启发。王无邪早期师从香港著名国画家吕寿琨,上承吕寿琨的艺术观点与画论,在香港现代水墨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61年至1965年间,王无邪赴美留学,在哥伦布学院攻读美术与设计,在马里兰学院深造,分获艺术学士、艺术硕士学位。留学期间,王无邪深受波普风格、极简主义等现代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尝试更多类型的绘画。在“山水城象——王无邪作品展”中,人们可以看到王无邪用传统笔墨描绘的带有明显抽象和硬边风格的实验性作品,这些尝试为之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在材料和技法上的探索打下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求学时期我的兴趣就很广泛,选修了设计课程,有文学根底,对美术史、哲学也有兴趣,这几方面都形成了我作为一名画家的背景。”求学所得为王无邪的绘画找到了理性的平衡,其作品最常表现是水墨的肌理、点线的结合,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地理及地质元素,透过现代人的视觉,把对象的形体结构、色彩、运动规律,转化为点、线、面的几何形态,以硬边几何分割手法,把对山水的悠远情怀融入到都市的山长水断中。

  王无邪的作品虽受西方现代艺术和设计观念的影响,但人们仍能一眼看出,这就是国画,这就是他的东方传统,是他对山水主题的固执,对于水墨媒介的偏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无邪游遍祖国名胜古迹,看到了众多古代书画的真迹,更加确定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本次展览的序言里,王无邪将自己2006年至今的创作阶段称为“天地情怀”,他以太极图之周而复始、往复运行形成“气”,以抑扬顿挫的线与轻重大小的点呈现“韵”,创立画面的动感及美感。

  谈起自己的艺术创作,王无邪说:“我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世界,想要看多一点,就要站得高一点去看,所以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由高角度去看,这就是现代人的世界观。我又很重视细节,在小的地方也会有很多东西,这就是在一个大世界当中你都可以去探索,每一个细部都能成为一个景。”采用不同的构图原则与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体验,这也是王无邪先生对水墨创作的独特之道。

  沉淀自我

  播撒种子

  “我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活动,一开始我是一个文人,进行诗歌创作。后来成了教育者、设计理论作家,而绘画是贯穿整个时期的,所以我也是一个画家的形象。”回溯王无邪过往的历程,从诗人、作家、教育家乃至画家,这些身份头衔累积至今的价值,从水墨作品中看到力量,他的创作是“以文学作情,设计作理,传统立骨,当代作眼”,揉合了传统中国美学、西方文化和现代设计。

  回忆起留学生活,王无邪说:“当时的学校比较注重基础,除了绘画我还选修了与设计有关的课程,接触到了德国包豪斯新颖的设计教育理念,奠定了我对设计的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