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夜读丨微信之父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刷屏:为什么有些人,干啥都能成

夜读丨微信之父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刷屏:为什么有些人,干啥都能成

时间:2018-10-12 00:2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1君:在解释成功者的经历时,“天才”一词的出现除了有敬佩之意外,往往还附有一种念想:认为能被称为天才的人,都主要是因为“命好”。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如果被过分强调便会让人忽视了“天才”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持。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不逼自己一把,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就不是天才了呢?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播放。

夜读丨微信之父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刷屏:为什么有些人,干啥都能成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林钊宇

在前几天刚结束的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微信之父张小龙与中国高尔夫一哥李昊桐配对,以-35杆夺冠。这也是中国人首次问鼎这项比赛的冠军。

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虽然不是纯职业赛事,但它的冠军,是业余高尔夫球手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也不是说拿就拿的。

大家都以为,做出微信这样的产品已经够牛了,谁知张小龙不声不响又拿了个体育赛事冠军。

为啥优秀的人,干什么都能成?是成功有基因,还是赢家本天才?

夜读丨微信之父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刷屏:为什么有些人,干啥都能成

英国圣安德鲁斯,2018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决赛轮,李昊桐和“微信之父”张小龙(右)搭档,以-35杆的总成绩赢得职业-业余配对赛冠军。

和菜头写了篇《业余球手张小龙》,披露了张小龙夺冠背后的故事。

有朋友在转发朋友圈时感叹:充分说明龙哥是天才!

在解释成功者的理论中,“天才”是最神乎其神、最让人望尘莫及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老天爷赏饭”:

“老虎”伍兹被称为“为打高尔夫而生的人”;

巴西人被认为“骨子里就流淌着足球的血液”

中国人乒乓球厉害是因为东方智慧和天赋……

类似的观点估计你已经看过不少,但说实在的,这些看似可望不可即的“天才”背后,有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天才”可以制造

1973年,一位名叫苏珊的4岁小女孩震惊了整个匈牙利。

在首都布达佩斯的女子11岁以下国际象棋比赛中,她夺得了冠军,战绩是11胜0负0和。要知道,和苏珊比赛的姑娘,年龄几乎都是她的两倍。

报纸给苏珊送了个非常牛的头衔:举世无双的国际象棋神童。

但更神奇的事还在后面。

7年后,苏珊的妹妹,6岁的索菲亚也赢得了匈牙利象棋锦标赛女子11岁组的冠军。

这还不算完。1988年,苏珊和索菲亚的妹妹,12岁的朱迪特,赢得了罗马尼亚锦标赛12岁组冠军。而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女性赢得统一标准(男女均可参赛)的世锦赛冠军。

这大概是国际象棋史上最传奇的三姐妹了,她们成年后的战绩更傲人,且均取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称号。

人们都以为,波尔加三姐妹是棋坛的天才奇迹,却不知道,她们实际上是一场最大胆的人类实验的“成果”。

曾经,教育界的主流看法是,孩子的成就更多取决于天赋,老师们也把很多精力用在寻找孩子的天资上。

但三姐妹的父亲,匈牙利的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相信的是“练习成就卓越”。不过,当时几乎没人认同他,甚至很多人觉得他脑子有病。

波尔加心想,你们不是不信吗,好,我亲自证明给你们看!

1969年,女儿苏珊降生,波尔加便和妻子商量着要把她培养成哪方面的卓越人才。

最终,他选择了国际象棋。因为它的结果很客观,不像艺术之类的领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波尔加虽然会下棋,但顶多算是业余爱好者而已。不过,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国际象棋教学的书,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家里教苏珊下棋。

苏珊很快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到4岁参加比赛时,她已经有了上百小时的练习时间。

苏珊取得成功后,波尔加对二女儿索菲亚和三女儿朱迪特也如法炮制。经过这样的启蒙和训练,进入青春期前,三姐妹在国际象棋领域其实都已累积了超过1万小时的练习时长,这比国际象棋史上任何女性的练习时长都要多。

波尔加三姐妹的案例,引用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一书。

在这本书里,艾利克森对“刻意练习”法则如何铸就杰出表现有着详细的分析。它同时有力地说明了,所谓的“天才”,很可能不是“老天爷赏饭”,而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英国乒乓球名将、专栏作家马修·萨伊德的《天才假象》一书,则通过收集整理近25年来的重大证据,更进一步驳斥了“天才”理论。

比如,泰格·伍兹在还不会走路和说话时,就被父亲带着做早期练习。不到2岁,他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小型高尔夫球赛,4岁就开始接受专业人士训练,不到15岁,他已经全身心投入地练习了一万小时。

比如,巴西之所以盛产足球人才,和基因、桑巴舞都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巴西的孩子从小就踢5人制足球。5人制足球运动员碰球的概率是普通足球球员的6倍还多,而且因为足球更小更重,对控球和传切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再比如,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反应快、有秘密食谱,而是我们最早采用了多球训练法,通过连续击打上百个球来专项练习某一技术动作,强化肌肉记忆。

张小龙:会学习的“天才”

和菜头在《业余选手张小龙》一文中,透露了一些“微信之父”训练高尔夫的细节,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不少“刻意练习”的影子。

比如,自从2011年对高尔夫产生兴趣之后,张小龙就每天去练习场,耐心又缓慢地打掉400个球。

比如,一天连续打36洞,把体脂都打低了,皮下都是筋肉,手里都是老茧。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

但在我看来,真正让张小龙在高尔夫界也取得重量级荣誉的原因,还在于他是个很棒的“学习者”。

“学习”这件事,我们貌似从小就在做。然而结果却千差万别,有的人很努力,却总也学不快学不透,而有的人则像学习机器,学一门精一门。

《学习之道》一书的作者乔希·维茨金就是个顶尖的学习高手。

9岁起,维茨金便8次获得全美国际象棋冠军,13岁时获“象棋大师”头衔,纵横棋坛。22岁时,他突然转行开始研究太极拳,只花了1年时间,就成了全美太极推手冠军,5年之后,又成了世界冠军,并且连续21次在全美太极比赛及世界级赛事中问鼎,成了名副其实的“太极拳王”。

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接连登顶,维茨金靠的就是对“学习之道”的领悟。

书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讲学习者的两种心态:“整体观”和“渐进观”。

“整体观”,类似于“天赋”论,这种心态的学习者会把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一旦技能停滞不前,就丧失了学习热情,进而放弃。

而“渐进观”,则是把成功的取得看成分多个阶段的过程,遇到困难遇到问题,就针对性地解决,专注坚持,即成专家。

张小龙学打高尔夫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