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白领 > 贫困人口有了财产性收入

贫困人口有了财产性收入

时间:2018-10-11 08:2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贫困人口有了财产性收入

  阜阳市颍州区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将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涉农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

  井孜村是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的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26人。去年以来,该村为摘掉贫困的“帽子”,创新工作思路,通过资产收益扶贫的新模式,使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颍州区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借鉴的路子。

  折股量化收益分红到人

  “俺们村今年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让贫困户第一次拿到了资产收益分红,你看,这分配方案上标明了我们家能分到7000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啊! ”近日,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村部的公示栏前,贫困户刘桂红指着村里公示的2018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方案高兴地对记者说。

  为切实把扶贫工作做到更精准、有效,确保村集体和贫困户获得持续性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颍州区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将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涉农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做到“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

  “资产收益扶贫主要针对的是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将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涉农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颍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刘小东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颍州区财政投入井孜村400多万元,项目选择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并形成经营性资产。经认真核查,井孜村2018年村级可用于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资产440.14万元,以此为基础,井孜村制定了资产收益扶贫分配方案,按照每100元资产折合1股,将总资产量化为44014股,除村集体自留30%股份外,其余70%股份面向全村60户贫困户进行收益分配。

  在收益分配中,井孜村在全村60户贫困户每户都享有1500元分红基础上,受益分配再向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以及大病户倾斜,达到共同脱贫致富的目的。所有贫困户所能得到的收益项目,都有收益权证书。目前,对已到位的村集体收益在9月份之前已全部打卡到位,做到“成效清,项目收益精准”。

  优化资产实现赢利增值

  中秋节前,位于三合镇井孜村的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里,总经理马涛正和工人们收获大棚里的奶油毛白菜。大棚外,300多个塑料筐即将装满,20分钟内,它们将被送至阜城各大超市。看着基地里忙碌的景象,放弃名牌大学“白领”工作回乡种菜的马涛再次感慨:“当初回家创业的决定是对的。 ”

  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130多个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有茼蒿、香菜、苦苣菜、奶油毛白菜等特色蔬菜供应。企业还配套有冷链设施、产品分拣包装中心、电商物流中心等,供应大江南北。去年,企业交易额达5000多万元。

  在马涛感慨回乡种菜这一步走对了的同时,井孜村“两委”班子也同样感慨他们把财政扶贫资金投资到马涛的公司投对了。“村里拿出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与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每年可获得合作经营保底收益8万元。”井孜村党总支书记刘树彬告诉记者。

  刘树彬介绍,过去村里对扶贫资金政策解读不够深,出现“不敢花、不会花”的现象,导致大量扶贫资金滞留。一方面,扶贫资金躺在账户上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大病、重残等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收入始终难以保证。为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一套将扶贫资产收益与贫困户紧密连接的增收方案便“破土而生”。

  在具体运作中,井孜村建立了一套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建立造血机制保“增”,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选择收益稳定、风险不高、效益明显的项目,采取参股入股、租赁、发包、独立经营等资产运营方式,实现赢利增值。建立动态机制保“鲜”,入股分红、脱贫转股。对贫困户持有股权尚未脱贫的,项目实施企业不得要求贫困户退股,必须保证贫困户入股分红;对已脱贫的,由村委会按程序实行动态调整转让,将股权转让给未脱贫的贫困户。建立监督机制防“腐”,为加强对项目实行全程监管,该村股权量化方案由村委会制定,由“四议”(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程序通过,并经过“两公开”(即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社会监督。

  共享收益多方得到实惠

  井孜村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的盈利增值,不仅增强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同时,通过扶贫资金的注入,扩大了原来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提升了产业收益,从而取得了村集体增实力、贫困户增收益、产业增效益的“三增”效果。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财政资金的投入充实了各类经营组织的资本,为其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型技术和专业人才、延长产业链条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刘树彬说。

  位于井孜村的阜阳金豪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种植、林下散养、休闲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先后带动帮扶无劳动能力、因病残贫困家庭150余户,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去年,公司因发展需要一笔资金,正在四处筹措之时,井孜村“两委”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给该公司投入76万元合作经营,不仅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每年还可获得合作经营保底收益10万元。

  “自我们公司在井孜村成立以来,井孜村干部群众对我们非常信任,为了回报父老乡亲,我们一定更加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助力贫困户脱贫,实现公司、贫困户双赢,共同致富奔小康。 ”金豪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8年,三合镇井孜村60户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分配最低人均收入1705元,最高人均收入6620元,平均人均收入3100元,户均收益6510元,2018年将可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记者 安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