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人民日报:非法集资,迷局怎解?

人民日报:非法集资,迷局怎解?

时间:2018-10-10 13:3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人民日报:非法集资,迷局怎解?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各金融行业之间的监管空白点往往也是风险点。近年来,非法集资频繁“变身”,高利贷险情隐现,传销潜入金融、类金融行业……这些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中,受害者往往维权不易,违法行为却难以得到严惩。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和金融传销问题,希望得到各方关注,共同看好百姓的“钱袋子”。

  ——编 者

  新“外衣”下,非法集资有什么共通点?

  非法集资往往承诺“保本付息”,“小马拉大车”。现在,很多保本承诺更隐秘,不写在协议合同文本中,而是向投资人口头许诺

  黄林仁曾经是一家财务管理公司的老板,做着一些民间借贷业务。如今他无暇顾及自己公司,而是为了一次“投资”失误,代表非法集资受害人四处奔波,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3年前,黄林仁和北方汇银接触,零星拆借一些资金给北方汇银。那时候,北方汇银在安徽、江苏两省交界处的“舞彩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养老地产项目,摊子铺得不小,在两省租赁、购买了上万亩土地,在全国6个省多座城市设立公司或分公司。前几年,筹资还比较便捷,北方汇银向投资人许诺高额回报,资金周转得不错。

  “现在看起来,当时企业经营规模已经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了。”黄林仁说,不久后,经济开始面临下行压力,为了维持运转,北方汇银成立了两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为自己的项目发行基金理财产品,期限6个月,收益率为12%—14%。但很快,资金难题还是浮出水面,资金链越来越紧。公司不得不考虑向更多普通投资人募集资金,上线了一个P2P网贷平台,为自己包装的关联企业融资。

  撑不了多久,窟窿一个个暴露出来。由于是用短期借贷、募集的资金投入长期项目,没有现金及时回流,无法按时还本付息。2015年开始,风险陆续爆发。黄林仁在企业激进的“圈钱”过程中,陆续投入上亿元。“生意有赚有赔很正常,但现在这些集资款怕是很难回来,能返款10%就不错了。”黄林仁说。

  “这种做法肯定行不通,用钱的地方太多,但筹款还得到期付息。一旦兑付不了,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有些企业就是要‘小马拉大车’,根本没有那么强的筹资开发能力,却要过度借贷,一旦经济下行,自然‘水落石出’,风险暴露。”大连市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成为不少非法集资的新“外衣”。过去两年,新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猛发展,虽然新设基金需要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登记,但并不意味着备案的基金都会合法合规运营。“投资私募基金有条件限制,不少投资人并不了解,比如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投资人个人金融资产不能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

  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相关负责人说,有些非法集资打着私募投资的旗号,号称5万元就能投资私募基金,那需要怀疑基金的可靠性了。而且私募投资是中长期投资,有一定投资风险,不可能保本,也有一定的投资周期,不像有些平台或者机构所声称的每月甚至每天能看到投资收益入账。

  非法集资的共通点是会承诺“保本付息”。“如果不能承诺保本或有担保,还有谁敢贸然投钱?”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很多保本承诺更加隐秘,不会出现在协议合同文本中,而是向投资人口头许诺。随着非法集资形式的变化,投资的合同文本从原来的借条变成债权转让协议,再到私募基金的有限合伙协议。

  不断“变身”,非法集资为何难去根?

  准金融、非金融机构四处泛滥,跨区域、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大了监管难度,“这边拖着地板,那边的水龙头却还在打开着”

  非法集资俨然成为一颗社会“毒瘤”,老手段一旦被压制,新花样又会换一副面孔席卷而来,滋生蔓延。

  “泛理财化”已成为当下非法集资的重要特征。据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非法集资的手段从单一的“借款”“林权投资”“债权转让及回购”等模式,逐渐升级包装为“P2P网络借贷”“固定收益基金”“金融互助理财”“融资租赁债权转让”等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同时,非法集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官网及互联网操作平台,吹嘘自己的背景、规模及实力,并通过操作平台发行线上理财产品。非法集资犯罪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而且业务流程、合同文本专业规范,噱头更新颖,迷惑性更强,投资者辨别难度加大。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传销加集资的模式冒头,一些平台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返还“虚拟货币”,再诱骗投资者层层购买理财产品。此外,个别在工商注册登记中显示从事网络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出现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苗头。还有一些非法集资模式瞄准传统商品营销类投资,通过互联网承诺商品回购、加盟返利等。

  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泛滥,也给非法集资提供了滋生土壤。“百姓投资需求旺盛,但金融投资意识和知识还比较匮乏,要在前端把好机构的准入关。”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说。

  一位在基层从事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人员坦言,投资、理财活动属于金融行为,在目前金融行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下,各行业之间的监管空白地带往往就是非法集资集中爆发区。不少没有投资经验的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打着“投资咨询”“财务咨询”和“资产管理”的旗号,从事各种类金融活动,对他们却没有严格的监管,或者干脆没有准入门槛、监管规则,风险可想而知。

  “现在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似乎比卖葱卖蒜的还多,卖葱卖蒜尚且要到标准化菜市场,但从事类金融活动却没限制,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搞得你在这边拖着地板,那边的水龙头却还在打开着。‘前门’不应该开得太大,在这些领域要有明晰的准入规则,明确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如果干了又要受到什么严惩,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位工作人员说。

  伴随非法集资的互联网化,涉案公司跨省市或跨区域经营现象很普遍,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且非法集资机构庞杂,账户众多,资金流向复杂,资产难追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