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男性 > 媒体:切莫把“娘炮”之风过于夸大化

媒体:切莫把“娘炮”之风过于夸大化

时间:2018-09-16 17:1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切莫把“娘炮”之风过于夸大化)

近日,一场关于“娘炮”的舆论争议刷屏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9月6日,新华社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犀利地指出:中国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同时文章强烈抨击“娘炮”现象,认为其是一种病态文化,并将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就在舆论的枪口统一地对准“娘炮”这样一个群体,在各大媒体和评论家纷纷为青少年未来发展忧心忡忡时,我们也应该在这场“风暴”之后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娘炮”之风。大众所赋予的“娘炮”群体与普通青年的界限在哪里?“娘炮”之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否真如众人所忧虑的那样达到了败坏社会风气,负面效应不可估量的程度?想要有效的缓解“娘炮”现象该从哪里入手?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反串”“异装”“妆容精致”……新华社的文章用这些词语为我们大致概括了社会对“娘炮”的基本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厌恶“娘炮”是因为厌恶男性过于娇弱矫情和外在形象女性化。兼具以上两个特点,我们把这类人群称为“娘炮”。事实上,我们在力怼“娘炮”之风的时候,忽略了对“娘炮”人设的界定,导致了涵盖人群扩增,造成了对“娘炮”现象的夸大和过于焦虑。我身边有很多男性朋友很爱美,习惯健身和保养,也常常使用护肤品化妆品使得自己出门以后看起来精致一些。但他们却鲜有矫揉造作,唯唯诺诺。由于社会文明地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外在形象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今中国,有不在少数的男性开始护肤保养甚至化妆,但这些男性绝大多数依旧拥有着我们对于男性有担当,勇敢,正直等所有男子气概和品质。社会是多元的,对于外在形象的审美,我们应该予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一个“娘炮”把这类人群牵扯到者舆论风波里,其实是有些冤的。就目前来看,令我们担忧的实质上是现在部分男性胆小怕事,扭扭捏捏,甚至矫揉造作撒娇卖萌的丑态。“娘炮”人设的界限不清,使我们主观上认为“娘炮”人群基数庞大,“娘炮”现象已在中国泛滥。

“娘炮”真的成为社会之风了吗?我看未必。在信息时代,人人置身于媒体和网络为我们绘制的拟态环境里。你每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会影响你对社会的判断。然而,对于大众而言一些娱乐化,低俗化的信息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我们接触到的娱乐圈“小鲜肉”,短视频上的“男扮女装”等话题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男的怎么了?”“中国正常的男的还有吗?”等等问题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事实上,如果你打开新闻,看看在这九月开学季,烈日下扛枪、站军姿、打军体拳的青年,你或许会很容易被他们的阳刚之气所感染,对于“娘炮”之风的现状就不会过于忧虑了。是的,这也在侧面告诉我们,中国的“娘炮”现象依旧是极少部分,或者说集中在个别领域。娱乐圈网红界较为严重,但绝不至于成为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更不可能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

对于“娘炮”之风的过于夸大化未免有些过度反应和焦虑,尤其一些甚为夸张的言论例如“中国的未来将要毁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性取向扭曲了”等言论更是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娘炮”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借助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如何缓解“娘炮”现象,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针对性地整治,合理性地引导才是上策。我们应当针对“娘炮”现象较为严重的领域进行整治和规范。对娱乐圈,网红界一些过娱乐化的“娘性”节目和行为进行整改甚至禁止,对拥有大量青少年粉丝的节目和偶像在对外形象上做出要求和规范。先从被广大青少年广泛关注和追捧的娱乐圈开始,提倡偶像的带头模范作用,利用偶像的力量改变青少年的认知。其次,对青少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也不可或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随偶像更重视品质和作品,以主流的审美观念做出恰当地引导。

“娘炮”之风确实刮了起来,但这股风也确实被过分夸大,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严重焦虑状态。与其成为一个“键盘侠”渲染这种忧虑气氛,不如对症下药想对策,把这股风扼杀在初期。

纪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