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一位银行家的呼吁:民企需要脱胎换骨

一位银行家的呼吁:民企需要脱胎换骨

时间:2018-09-07 02:0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公司管理者对于企业上市后,该如何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和发展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等,似乎没有太多考虑。

  编者按:如果换种角度去看民企会发现什么?尤其经济下行,民企融资融资贵”演绎为舆论焦点的当下。

  那些白天敲锣,晚上庆功的日子还在继续……近17年的民企赴港上市“喧嚣”背后,留下几多唏嘘?民企在意的产权确认之外,市场看重的现代企业制度又如何?H股民企并非个案,“不关心现金流,不注重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是民企通病吗?

  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要求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

  而政策舆论、市场关注民企之时,恰是我们深刻反思之际。民企经营过程中,不只是“融资难融资贵”,它们有时会是伪命题;有时还暗藏财务陷阱(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之惑)。“高杠杆下的融资难”其实怨不得金融机构?结合切身经历与感受,有着30多年金融从业与管理经验的银行家刘晓春认为,环境之外,民企需要脱胎换骨高质量发展。

  一

  那是2001年12月10日,联交所一声锣响,香港H股主板市场出现了第一家大陆民营企业。此后,有了一波民企上市潮。那段时间,香港资本市场一片欢呼,互联网科技泡沫破灭后,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向。

  舆论认为,凡是民企,一定比国企效率高、效益好。因为民企解决了产权私有问题,企业治理问题解决了,企业家会更负责,更注重成本控制,更讲究效率,更具有创新精神。上市之后,企业治理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未来值得期待。然而,那一拨上市的民企,现在被大家关注的大概不多了,不少早已停牌。

  与当初那批上市的民营企业家聊天。有一位告诉我,为了上市,补缴了几千万的税,律师费、会计师事务所费用、保荐费、承销费等等,实际融到手的资金并不多。

  我问,你原来经营得挺好,现在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上市后还要接受更多的监督,何必呢?他说,我们是从集体企业改制而来,在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也是为了完成进度,许多方面考虑不周到。比如,一部分土地,原来就不明不白由工厂在使用,改制过程中许多就继续不明不白地让企业用着——心里是不踏实的。到香港上市,要请内地及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积极配合,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遗留的不明权益就被大陆和香港两地的法律确认了,我们心里也踏实了。

  可见,那时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上市,融资、提升管理能力等可能是次要的,其更在意的是产权的确认。他们对于企业上市后,该如何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和发展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等,似乎没有太多考虑。

  白天在联交所敲锣,晚上照例要庆祝上市成功。在庆功酒会上,有地方领导私下问我,你对这个企业上市后有什么建议?我说,他首先要把他家里人赶出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参与经营管理。地方领导谔然。我估计,这位领导是希望听到关于企业如何快马加鞭大发展的建议。不久,这个企业就提出了要做中国最大、世界最大的宏伟蓝图,并开始快速扩张的步伐。再不久就人仰马翻了。

  中国的民营企业,来源复杂,有改革开放后从个体户发展而来的,有乡镇企业转制的,有城市集体企业、全民企业转制的,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一批高学历人员创办的,有炒股赚钱后发展起来的,等等。其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经历也是五花八门。也因此,公司的治理、文化、发展路径等,带有不同的印记。单纯用一个单词,“民企”,来描述这个群体,是简单化了。

  民企中,既有庞大的小微企业群体,有大量的中型企业,还有许多大型企业。人们非常关注小微民企,为其发声,不仅因为它们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为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同时,对它们的艰难创业也寄予同情。

  大型民企,大多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扶持,自身有向社会发声的能量。处于中间的大量中型企业群体,其自身无力发声,社会对其多是概念性的关注。在一片转型升级、高科技、新经济的口号声中,它们的生存空间或受到挤压。

  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例,一直都在说,尤其现在呼声更甚。小微企业融资,其实是个世界性难题。但一方面各方面关注度高,一方面单个企业需求额度小,虽然难,还能勉强过;这些年又有“三个不低于”。中型企业的难,是真难,对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大型企业则较为特殊,可以说是极端的容易和极端的难。说容易,是因为社会往往把它们看作是成功者,又有政府的扶持,相对安全,发展好的时候,融资非常容易。然而,经济状况稍有波动,它们的融资会非常难。有别于中小企业,大型民企融资难,是高杠杆下的融资难。

  不过,高杠杆下的融资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资难。质押股票的爆仓、债券的连锁违约等,恰是这种伪“融资难”的集中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融资难?这与一些大型民企的发展历程、方式、理念、环境休戚相关。

  二

  高杠杆!对,一些民营企业就是一路加杠杆发展起来的。实在说,上市、产权明晰,并不天然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也不会天然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

  首先是企业自身有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但,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有了与地方政府的各种联系。这是中国经济体制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特殊现象。企业发展得好,银行当然愿意贷款支持。这时政府发现了好企业的苗子,也会积极加以扶持和支持。企业发展得越好,政府支持力度就越大,并且鼓励和要求企业加快发展。为了企业能加快发展,政府也给予方方面面的优惠条件。这些对企业都是极大的诱惑。于是企业可能会不顾条件,加大杠杆盲目发展。

  曾经和不少民营企业家交流。我问,上市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小马拉大车去投资这么大的项目?答,你看这个项目政府鼓励和支持,土地有这样的优惠、税收也有这样那样的优惠与补贴,这个项目一旦上去,利润率可以到多少。总之,前途光明。很遗憾,不久不仅这个项目倒了,连带着原有的上市企业也倒了。

  当企业发展了,上市了,企业家忽然觉得自己能量大了,发展的雄心也就更加壮大了,对于自己的决策盲目乐观,导致进一步非理性扩张。也有企业家是因为被其他企业在规模上赶上或超越,心有不甘,没有科学地论证,就仓促霸王硬上弓,以期保持在当地的龙头老大地位。

  由于是明星企业,对当地经济影响比较大,一旦出现经营困难,当地政府会协调各方力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这导致企业家逐渐没有了发展的后顾之忧。香港的许多成功企业,在历史上都遇到过资金链几乎绷断的时刻。度过难关以后,企业家们都把这个作为血的教训,在以后几十年的经营中要极力避免资金链紧绷状况的出现。这是因为,他们除了自己,没有任何部门会出面帮助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