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白领 >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时间:2017-11-13 12:53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中午12点,复星医药一楼的星隆书屋人头攒动,一场小型的押花技艺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这是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园区“1200非遗手工坊”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11月7日至10日,侗族刺绣、中国书画摹搨技艺、扎染、押花等非遗技艺与传统手工艺相继走进漕河泾开发园区,珍贵的午间一小时里,年轻白领亲手触摸古老的手工技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时空魅力。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11月8日中午,上海漕河泾邮政支局的餐厅被临时改造成了摹搨体验工作坊。

“1200非遗手工坊,顾名思义,指的是中午12点准时开张的工作坊。”虹梅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周红艳说,以往,盘扣、绒绣、编织、布艺等非遗项目也曾多次走进漕河泾开发园区,但时间较为分散,“这次集中展示更受白领欢迎,他们可以在一周内体验多个项目。”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中国书画摹榻技艺是一种临摹古书画的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1700多年前的魏晋,开始于书法领域,慢慢发展到绘画。2016年,中国书画摹榻技艺被徐汇区列入第七批徐汇区级非遗名录。

中国书画摹搨技艺是虹梅街道引进的一个非遗项目。摹搨是一种临摹古书画的传统手工技艺,指的是将纸或绢等材料覆在书画作品上进行摹写,分为直接摹写和先双钩后填实两种。摹搨起源于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开始于书法领域,慢慢发展到绘画。由于摹搨是直接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效果与真品最为接近,几可乱真,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2016年,中国书画摹搨技艺被徐汇区列入第七批区级非遗名录,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沈亚洲为区级摹搨技艺传承人。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园区白领体验非遗摹搨技艺。

11月8日中午,上海漕河泾邮政支局的餐厅被临时改造成了摹搨体验工作坊。20多位白领聚精会神地坐在椅子上,左手边放着一幅工笔画“原作”,右手拿着色笔,按照原作的色彩、图案在扇面上一一填色。紧接着再用水笔蘸水,把颜色渲染出来,不到一个半小时,扇面上“以假乱真”的梅花图就完工了。沈亚洲的弟子徐强说,自己从事古字画修复行业,在还原画作的时候,必须了解摹搨技艺,“摹搨技艺很有艺术魅力,但这个行业却很少被了解。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摹搨体验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摹搨和古字画修复的知识。”穿着邮局制服的白领王女士说:“一开始不知道摹搨是什么,担心太艰深,想打退堂鼓。不过一体验下来,看到完工的扇面,觉得很有成就感。”实际上,由于在普遍印象中“太艰深”,摹搨进园区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周红艳说,一开始和企业沟通进园区的非遗项目时,一听到“摹搨”二字,对方就拒绝了,“好几家企业都不愿意,觉得摹搨太难了,大家不熟悉。”后来考虑到邮局里集邮的人多,可能书画爱好者也多,于是就送摹搨进邮局,“尝试下来后,反响不错,算得上歪打正着。”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三江县同乐乡一带。历经代代积淀、传承,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午间一小时,让白领体验非遗,为非遗发展粉丝

园区白领正在体验侗族刺绣。

漕河泾开发园区东至桂林路,南至漕宝路,西至新泾港,北至蒲汇塘,园区内共集聚了20万白领。11月7日,侗族刺绣技艺来到桂平路589号的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侗绣以反复绣缀为特色,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令年轻白领大为赞叹。11月9日,伟星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园区的白领则体验了白族扎染技艺。这项素有“疙瘩染”之称的古老纺织染色工艺,在浸染前会先用针线将白布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形成各种花形,蓝底白花的扎染制品清新素雅。“一方面我们希望传播非遗,另一方面通过了解,知道白领也有这方面的文化需求。”虹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申毅说,“1200非遗手工坊”的目的在于“体验”,“通过体验,带白领进入非遗,未来,他们都可能是非遗项目的粉丝。如果更进一步,能培养白领成为传承人就更好了。”

据了解,未来,不仅非遗手工坊将成为常态性的项目,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还将打造漕河泾开发区“1200非遗小剧场”,按照园区白领的特点,定时、定点引入舞台类的非遗项目。

题图说明: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用针线,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可看到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